移民署「在台香港人禁止事項」 讓人五味雜陳

徐承恩    2023年01月06日 00:00:00

移民署於1月3日,在官方網站張貼在台香港人之禁止事項的清單。雖然移民署其後把清單從網站中移除,卻已使世界各地的香港人一片嘩然。該清單禁止在台香港人參與遊行和接受訪問,令人擔心在台灣停留和居留的香港人,其言論自由會否因而受到損害。



 



根據熟悉相關程序的朋友透露,清單中的規定並非近年才有的新規定:只是移民署過往並未有公布清單的內容。移民署對中國遊客和其他外國遊客,都有類似的規定:不過他們過往只會對中國遊客公布具體的規定內容。



 



而對香港和澳門的旅客的相關規定,則是根據《入出國和移民法》第29條制訂。該條文規定:



 



「外國人在我國停留、居留期間,不得從事與許可停留、居留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但合法居留者,其請願及合法集會遊行,不在此限。」



 



根據這條條文,移民署對在台香港人的規定,會就「停留」和「居留」的身份作出區別。而該條文也明確保障具有「居留」資格者的集會權利。



 



不過對於在台灣「停留」的香港人,卻並未有相關的保障:不過限制持旅遊簽證入國者的集會權,倒是大部份自由民主國家的世界通例。只是正常做法,卻多會對相關規定秘而不宣,為寬鬆的執法預留足夠的游刃空間。



 



記憶所及,在殖民地時期英國曾多次拒絕準備參加集會、或是要向政府或國會請願的香港人入境:這些香港人都持有有英國簽發的BDTC或BNO 護照。即使在主權移交後,類似的事情亦時有可聞。而日本亦曾經把抗議日本逃避戰爭責任的香港旅客驅逐出境。



 



不過雖然這些國家,皆未有保障遲旅遊簽證者的集會權,可是同時也不會公布具體的禁令。觀乎過往的表現,自由民主國家對旅客集會權設下一條 invisible line:比如同志遊行、人權集會、以及「行禮如儀」的和集會,自由民主國家往往會採取隻眼開隻眼閉態度,甚至偶爾會暗中鼓勵。不過他們基本上都不會容許旅客勇武抗爭,而各國亦自有其敏感的議題:英國對反全球化左翼很避忌(按:不過到2010年代,英國法院裁定因為避忌而拒人入境,乃屬違法。此乃後話。),而日本就很忌諱戰爭責任和尖閣諸島的議題。旅客若參與相關議題的集會,往往會被入境部門列入不受歡迎的黑名單,甚至會即時提出檢控、並驅逐出境。



 



過往台灣移民署對於遊客的集會權,亦曾經採用這種彈性處理的作風。香港歌手何韻詩在2019年,曾以遊客身份赴台灣參與遊行集會,卻於途中遭遇親中人士的襲擊。當時行政院長和內政部長都高調譴責暴行,並根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條文,強調何韻詩擁有參與集會的自由權利。可是於同年到台灣觀光的中國學者李毅,卻因為在公開集會中鼓吹武力統一,而被移民署驅逐出境。這種彈性安排,使當局能夠在自由價值和國家安全之間,取得細緻的平衡。



 



隨着香港政治形勢丕變,在台香港人的處境亦變得相當尷尬。過往香港公民社會一直對台友善,亦渴望能與台灣社會保持良好互動。而部分香港年輕人,則希望向台灣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的經驗取經,而部份人士質因為曾經參與抗爭、或是發表過反對中國的言論,而必須尋求台灣政府的保護。可是香港過往一直都是中國間諜活動的據點,過親中人士也曾以香港為基地,策劃對台灣的經濟侵略和情報工作:在2020年香港一國兩制崩潰後,這種情況恐怕只會日趨普遍。



 



未來會造訪台灣的香港人,大部份都是良善的麥子、卻顯然也會有好一批是劇毒的禆子:如何把禆子分辨出來、讓麥子茁壯成長,乃相關部門不得不面對的考驗。Delicate issues require delicate measures。移民署這次也許是為準備港澳旅客入境,卻因應香港政治形勢的演變,把過往用來處理中國旅客的流程,一字不差地照抄來備用,卻於政策定案前意外流出:這顯然並非謹慎的 delicate measures。



 



而這次事件,亦反映相關部門權責不清的問題:觀乎移民署倉促移除清單的做法,他們在事前似乎並未與大陸委員會有過充分的討論。而大陸委員會面對傳媒的詢問,則予人後知後覺之感。面對這樣的 delicate issues,必須要有能夠一錘定音的負責人,不可以任由多個不在狀態的部門各行其是。



 



在香港和世界各地的香港人,看到這樣的新聞,不免會感到五味紛陳。不過一個淪陷的國家,該如何與另一個主權地位受壓制的國家維持國民外交,乃delicate issues中的delicate issue。筆者感恩有些前輩學者願意仗義執言,可是他們那種冷嘲熱諷的腔調,卻與搬弄是非只有一線之隔。亦因如此,筆者對於前輩們的好意只能敬謝不敏。港台友好、聯合抗中、繼而維護東亞沿海世界的和平,是香港人和台灣人不容迴避的責任。願神明賜給我們足夠的智慧。(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作者為新住民民間學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