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六十年前,在那個社會氛圍普遍壓抑保守的戒嚴時代,出生於日治末期(1940年)、台日混血的林絲緞以她隻身一人的非凡勇氣,重新定義了一種所謂「前衛」(avant-garde)的態度和信念。
有別於同時期60年代黃華成「大台北畫派」那種抽象概念式的迂迴反諷,林絲緞則是選擇與當年保守的社會體制「直球對決」正面交鋒,以最純粹的肉身靈魂,來替自己的工作和藝術理念發聲。
當時的社會大眾對她這位自16歲起便成為台灣首位「人體模特兒」始終帶著某種異樣眼光、認為「裸體是私密的,不能被公開觀看」,而所有媒體報導也幾乎都是排山倒海地以一種聳動、獵奇、窺探的意味來看待。
對此,林絲緞不畏人言,反倒以「絲緞畫室」為名,舉辦了台灣島內有史以來頭一回以「模特兒本人」為主角、一眾男畫家為配角的「第一屆人物美展」(1961年)和「絲緞攝影聯合展覽會」(1965年),一時盛況空前。她用最直接的行動告訴大家「身體是最自然的」,不僅在當年的報章雜誌引起廣泛報導及爭論,並同時由「文星書店」出版自述《我的模特兒生涯》與攝影專輯《林絲緞影集》,予以正式告別模特兒的身份、開始全心投入舞蹈創作和教學領域。
其後,林絲緞苦練十年舞藝。可當人們又因過去「人體模特兒」這項工作而質疑她「到底會不會跳舞?」的時候,林絲緞也自不多言,旋即找來昔日啟蒙恩師-雕塑家楊英風設計舞台布景、好友作曲家戴洪軒譜寫舞蹈配樂,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了台灣最早以跨界合作形式擔綱全場單人現代舞的「林絲緞獨舞會」(1975年),現場由大型布幕後方以20多位人力滾動做造型變幻,將音樂、詩歌、舞蹈各種藝術類型融貫為一體。
此後橫跨50年間,林絲緞幾乎都把自己全部心力投注於舞蹈,直到今天仍一心掛念著她的舞蹈志業,然而大多數人們似乎卻只記得她早年「台灣第一人體模特兒」的歷史光環。所幸,後來在她80歲那年(2021),長子李立劭導演先是為母親拍攝紀錄片《獨舞者的樂章》,用影像講述了舞蹈家林絲緞的人生故事。三年後(2024)接著再出版同名的口述自傳《獨舞者的樂章:林絲緞的藝術異端人生》,彌補了長期以來林絲緞被大眾遺忘的舞蹈貢獻與成就。
不同於舞台上彰顯個人特質與藝術光環的舞蹈創作,林絲緞日後毅然選擇了另一條罕見之路:提倡全民參與、推動一般婦女藉由跳舞解放身體的「生活與舞蹈」運動,以及致力於開創以藝術教育幫助身心障礙兒童的「藝術統合教學」和「啟發式舞蹈」。
根據《獨舞者的樂章:林絲緞的藝術異端人生》書中記載,1973年,林絲緞把原來以教授芭蕾為主的「東方藝術舞蹈研究社」改名為「林絲緞舞蹈工作室」,正式成立「兒童創作班」,開始進行「啟發式舞蹈」教學實驗。由於當時國內找不到任何的相關參考書籍,先生李哲洋便幫忙翻譯日本舞蹈教育家邦正美的《教育舞蹈原論》(1972年╱大陸書店出版),讓她從中獲得不少啟示。
所謂「啟發式舞蹈」,按《獨舞者的樂章》此書表述,乃是讓學生自行尋求與發展適合自己的動作語彙,透過觀察、認知、模仿、想像的學習過程,自行創造舞蹈,發揮身體潛能,因此又稱為「創造性舞蹈教學法」。
林絲緞在書中回憶,接觸舞蹈的教育治療領域,是她人生驚喜的小轉彎,一路探索到今天。從最初1986年在溫州街成立「林絲緞舞蹈音樂藝文中心」,兩年後開始接觸自閉症與唐氏症的身心障礙者,透過遊戲般的舞蹈肢體激盪,引導他們用身體和感官與周遭外界的環境對話,加上多樣的藝術形式來提供發洩、刺激,將這些藝術教學統合起來,比吃什麼藥物都還更有成效。
永遠站在第一線教學現場戮力親為,得到第一手反饋與體察,融貫之後再繼續「土法煉鋼」。據說這就是林絲緞多年來從事舞蹈教學生涯而絲毫不倦怠的最重要「秘訣」。
「舞蹈、音樂、美術、語文等,這些藝術類別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家人,有時個別分開,有時可以一起合作,而舞蹈是最綜合也最當下的形式」,林絲緞強調,「藝術統合教育」是她經過不斷自我調整、探索,所整理出一套對於藝術和教育的認知,憑著「這樣是對的」執著和熱勁,就一頭栽進去做,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在《獨舞者的樂章》紀錄片中,婦女運動先驅李元貞坦言:「我覺得林絲緞有一種天生的勇氣,譬如說她一旦認為藝術是對的,人體美是對的,她就敢去做,真的是第一勇敢女人!」
終其一生,林絲緞毅然遵循自我的直覺本能、不斷追逐藝術理想的這種勇氣,亦令我不禁聯想到今年甫上映改編蘇格蘭作家阿拉斯代爾格雷(Alasdair Gray)小說、好萊塢女星艾瑪史東(Emma Stone)擔綱主演的奇幻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片中有一幕女主角「貝拉」偶然聽到餐廳樂隊演奏音樂時,便情不自禁走向舞池興高采烈翩然起舞,那不顧旁人的眼光,也毫不在意自己跳的跟別人不一樣,完全沉浸在任由身體擺動的喜悅當中,那樣的無拘無束,那樣的自由奔放,直到久久之後仍深受震撼!
憶往追昔,從當初「而立之年」開始教舞、一路教到現在「年過八旬」,看在許多學生眼中,林絲緞的舞蹈課程所帶來的最大啟發,就是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迄今為止,所有的基本功訓練,林絲緞都會親自帶著大家一起做完,如此散發的能量和魅力委實相當驚人。
「回想起來,我從小就帶著自己的弟妹和村子裡的一群孩子們到處跑,玩遊戲、抓昆蟲、爬樹、跑到田裡,現場有什麼就玩什麼,從沒有變成有,生出各種創意點子,像孩子王一樣帶動他們,一路到今天,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實在很有趣」。林絲緞如是說道。
大致而論,林絲緞的教學方法自成一格,且伴隨時間累積而開枝散葉,逐漸培養出一批為數可觀的子弟兵,其中有幾位長期追隨她習舞的資深學員,後來也都成為《獨舞者的樂章:林絲緞的藝術異端人生》這本自傳裡重要的參與撰述協作者,包括早期(1983年)開設「成人舞蹈班」所招收唯一的男學生段健發,乃至後來(1999年)在永和社大開設「開發身體原舞力」以來便一路參與課程的吳純貞、姜春年、蔡祐庭、劉敏等,如今也都已能獨當一面、成為新一代推廣「藝術統合」的種子教師。
「心智障礙的孩子或許在行動上較一般人遲緩,但是他們內心深層感知,和一般人沒有不一樣」。林絲緞表示,這樣的舞蹈教育型態不只是兒童,而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超越年齡、階層、性別、體型、技巧等限制。也就是回歸生活化的本質,讓一般大眾也能在生活中親近藝術,探索自己身體的知覺與動能,享受舞蹈帶來的歡愉與感動。
※作者為作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