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文談論兩岸戰爭可能,引起「兩岸三地」乃至中文圈熱議。在文章裡龍表示,雖然北京「未開一槍」,但台灣內部已經造成分裂。文中載好戰派團體個人四處指責指責對方「舔共」,另一方面台灣島上有不少人自我認同是中國人,視對岸「大陸」為自己先祖土地,「他想要一個強大、繁榮、屹立於世界的中國,台灣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所謂樸素大中華感情),以證眾人意識形態十分紛紜。
作者表示,面對雙方緊張關係,武力應該只是策略之一,但更多應該是「講求實際,甚至與中國和解,可能比戰爭更可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種感嘆式,哀憐社會過於「撕裂」而入題的手法,在最近十年來的香港社會賢達階層曾極為流行。他們現在已經放棄不再寫,但的確連語氣和脈絡都差不多,他們都感嘆光輝不再,以前的議會像乖學生上課,大家表面上都斯文有禮,「行政吸納政治」,彷彿從來沒有生死存亡的事情需要激烈討論。
事實上香港從英治末期到主權移交中國,政府都是行政主導,立法會沒有權主導太重要的事,所談論的事確實不是生死存亡之事。後來立法會也變得吵鬧,有議員比較激動,也會互相批評。在很早期,有議員提出要「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政治倫理,當然有其他人就繼續講髒話,他們認為乖學生議政不夠有效。
後來香港局勢越見混亂,自 2014 至 2019 到達高峰,殺人犯陳同佳在台灣殺人,是否要修訂《逃犯條例》?示威和鎮壓誰是誰非?有被捕者頭破血流,也有政府支持者被淋火燃燒。「兩邊陣營」支持或聯繫的店鋪,也在示威中遭破壞。2019 年香港社會內部因此完全撕裂,最火紅時情況比起龍應台描述的要厲害,像是所有人的人際關係也面臨一個世界末日。
除了支持和反對陣營,大量人口是夾在中間不肯定的,被各種突發事件的情緒牽引。吵架和決裂非常多,發生於親朋好友之間。香港情況又是類似,有很多人口是 (太平天國之亂一直至近代) 49 年內戰之後渡來的中國難民,他們及其後代對身份認同的看法南轅北轍。在 19 年期間,反對示威者的父母,與示威者子女吵架,前者將後者經濟封鎖、趕出家門的故事,不知親身聽過多少。
香港商人袁弓夷在 2019 年之後成為 youtuber 和政治遊說者,兒子袁彌昌則是中間派的學者,袁弓夷的媳婦容海恩則是親建制政黨的立法會議員,甚至因為袁弓夷在海外籌組政治組織而被指犯法,容海恩於是在報紙上刊登公告,宣佈「作為流著偉大祖國之血的中國人」,在「國之大義」下正式與涉嫌敵對國家的袁弓夷脫離「爺媳」關係,引來一時哄動。一個家庭,容納各種互相排斥的「顏色」(政治立場),一直被香港人視為奇觀,但其實一般家庭內部多多少少都有立場之分,在那時候都要經歷大考驗。很多人會當面吵架,認識十多年的朋友絕交割席。
越過某時間點,所有立場的人都陸續有了切身感受,不可能再有雲淡風輕的意見。連一般崇尚抽離客觀非情緒化的知識份子,在那些事裡面也是難以冷靜。當人們聽到有示威者自殺明志,不認識的人也大受觸動,甚至幾年之後仍無法消化無法摸清生死的意義。
如果現在談的問題是戰爭可能,那名乎其實是生死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意見撕裂的問題。那件事將影響所有人的人生未來。如果那時間奇異點真的到了,會改變一切,改變世界。人會看到自己與他人的關鍵分歧。健康的公民社會,就是有點混亂和吵鬧,人人不同人人,充滿決裂和「政治喧囂」。亂並非不寬容不文明,正好相反,正因為社會寬容吵鬧,因此是(較)文明的。意見分歧和衝突被看見,總好過不被看見。
龍幾乎將聲言敦促年輕人備戰的伯伯隱喻為志大才疏的民粹戰爭狂,但外人反而能看到台灣是一個販夫走卒都能對國政暢所欲言的社會,普通人也散發著「匹夫有責」的國族感情。可以不盡同意,但覺得這是一道尋常又好看的風景。思想準備,最終是準備日常有一天可以終止、改變。
龍文所指,始終是指向好學生公民社會之失落、強調大中華身份認同和「中台軍力極端不平衡」的現實(抵擋不住),最後提出只要管好自己,不刺激他人,即可實現「和平真好」,但這正是過去 20 年香港民主運動者的「良好意願」理論之一。
現實主義、發大財、文化生活小確幸,更是 97 年前經典英治香港人的共同特性,是社會大方向,幾乎沒人有異議。他們一心求安寧,各種退讓經年累月,但最後反求不到安寧。為甚麼,可謂大哉問。
龍文雖然沒有直接引用「首戰即終戰」,但其實也是在此前題下論說。在不了解亞洲事務的外國人眼中,可能閱後會覺得某東亞島嶼現正推行軍國主義,正在密鑼緊鼓準備出海攻打大陸,所以一位「和平主義者」正在規勸國家不要窮兵黷武,呼籲愛惜年輕人生命。
有趣的是,龍應台呼籲各界要冷靜,要現實主義,所以龍文的「和平論述」也很現實主義:戰爭可能很遠,但選舉一定很近。最後和平與戰爭,也像是回去服務島內現實的總統選舉議題。下一屆更換國民黨總統「或許會更好」的呼籲,是預先劃定一個框架,某一方是代表和平,另一方自然代表戰爭了。但這樣亦可能變成預先解釋,若果戰爭爆發,便是台灣選民選錯總統一手造成。
作者反感和平論者被人胡亂說成共匪,但作為反題,龍文也將另一些人的意見甚至取態本身,差點寫成誘發兩軍戰爭的重要罪行,但激烈行為往往只譴責一邊。標籤是普遍的,只是龍的文字技巧比一般人高,標籤人的時候比較不著跡。
也許選舉比血濃於水更濃,「選得對」可以預防戰爭。各方還未確定人選,已經交出一篇重磅選舉帖文,設定了選舉結果是變相戰爭公投的議程。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