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川普接受電視台訪問。當被問及是否會防衛台灣時,他先說不回應,以免影響「談判時」的討價還價力;緊接著就出人意料地批評起台灣來,說台灣搶走了美國的芯片(晶片)製造業,要給台灣加關稅云云。
眾所周知,台灣和香港「川粉」眾多。在2020大選前後,一大批名嘴、健筆、youtuber和網紅力挺川普,抨擊拜登和民主黨「親中賣台賣港」,有人在杭特·拜登事件還親身上陣,極為罕見地「干涉美國內政」。拜登勝選後,台港川粉繼續大肆抨擊「拜登曲線」,不少人至今還販賣「民主黨作弊論」。台港川粉把一股熱情全部投射到川普上,結果川普對台灣絲毫沒有好臉色。「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台灣川粉情何以堪?
其實,川普這人就這樣了,他的基本觀點從1980年代開始就沒變過,對象也一視同仁,完全不加以區分。更要命的是,他在這個方面還是個「實幹家」,說要加關稅就要加,言出必行。如果說,在他2017年上台之前,還可以說是選舉語言;但經過四年統治,難道還不清晰無比嗎?川普對主要盟國不是打貿易戰,就是以退出盟約要求加「保護費」。這種極端短視的「川普式現實主義」只會看眼前利益,嚴重破壞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主要盟國領袖中,只有日本安倍能與之周旋。
客觀地說,川普對台灣的這種說法一分真九分假。真的部分是,這是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全球「科技轉移」進程的一部分,台灣很多技術確實是從美國轉移過來的。假的部分是,實際過程複雜很多倍。
當年八十年代,美國晶圓業面臨日本的激烈競爭。對美國晶圓業而言,日本是一個可畏的敵手。日本科技發達,有大批自己企業的知識產權,在家電、影音器材、晶圓、汽車等都投入很大。而當時日圓貶值,日本的人力成本大大低於美國。於是,美國在這些產業上節節敗退。同時,美國對日本嚴重貿易逆差之大,已經無法忍受。一方面,美國政府推動新匯率政策,一方面產業也在自救。
在匯率政策方面,美日德法英締結了《廣場協議》,各國聯手推動日圓和德國馬克大幅升值,多少減少了美國企業的成本劣勢。
這裡說一句,在中國宣傳中有所謂「70%定律」,即如果有國家的GDP達到美國70%,美國就一定要打壓。中國的這種宣傳是為了論證:現在美中關係變差,「全因美國無法正確看待中國崛起」,換言之,只要中國GDP增長,美國就一定會「打壓中國」,於是「錯誤全在美方」。在這種宣傳中,日本就被作為「實力增長之後,美國刻意打壓」的例子,廣場協議,就被視為「美國打壓日本」的證據。
這種宣傳當然大錯特錯。因為日本後來GDP固然達到美國七成左右,但那是在廣場協議之後,日圓大幅升值之後的結果。換言之,在廣場協議之前,日本的GDP只佔美國三成左右,哪裏來的70%定律?
何況,廣場協議也沒有不是日本後來失落十年二十年的直接原因。年紀大的朋友還記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日本人最意氣風發的好年代,匯率上漲,讓日本人一下子個個財大氣粗。這和後來中國人民幣匯率從八點幾(一美元兌八點幾人民幣,下同)一下子升到六點幾,於是開始買遍天下那種感覺有的一比。後來日本經濟不景,和日本自己的經濟政策關係更大。
廣場政策雖然幫了飽受日本晶圓侵蝕的美國晶圓業一些忙,但不是關鍵的。美國晶圓企業擺脫困境的關鍵是發展出來新的設計+代工模式。高增值的設計留在美國,製造生產則外移到台灣和韓國,以降低成本,對抗日本的晶圓產業。台積電作為第一家專業的晶圓代工廠,正是這種科技轉移的產物。筆者前文提到極紫外光刻技術,是美國發明的,但授權荷蘭的ASML公司使用該技術開發極紫外光刻機。其實當時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也申請授權。美國最後批給荷蘭和美國公司,而不批給日本公司,也有忌憚日本公司的思考。
川普說什麼應該對台灣晶圓加關稅,以保護美國晶圓業。有人為川普辯護,說川普指的是「當時應該加關稅」,而不是自己上台後會加關稅。從以上回顧可以看到,即便川普是這個意思,他也完全是顛倒是非。當時美國晶圓產業把晶圓製造轉移到台灣和韓國,正是「刻意為之」。後來,美國晶圓終於擊敗了日本晶圓,正是這個策略成功之處。何來先搬出去,又再加關稅的道理?
至於如果川普現在要給台灣晶圓加關稅,更完全違背了美國的利益。實際上,現在台積電在美國開廠困難重重。美國根本嚴重缺乏這種專業工程師和熟練工人,在開發出更自動化的流程之前,產業回流的產量最多只能當個「備份」和應急,根本不足以支撐市場需求。硬要搬回去,就只能加大補貼,再聘用大量台幹台工,對拉動本地就業微不足道。顯而易見,對這些中間產品加關稅等於和自己的製造業過不去,拉低美國製造業最終消費品的競爭力,最後親者痛仇者快。
民主黨政府現在打造的國際產業聯盟式的包容性政策,把美日韓台歐囊括進來,變相就是在關鍵產業中的「TPP」。只有這樣才是合適的產業政策。
台灣香港川粉迷信川普,認為川普才能「對中國強硬」。然而,事實剛好相反。川普對中國相當不錯。早有報導,川普把中國視為大桌面,台灣只不過是一支墨水筆。他確實任用了一批對中國強硬的官員,但官員對中國要更強硬時,川普往往就是「絆腳石」。
川普一直說習近平是自己的好朋友。就在這次批評台灣之後的第二天,他又在另一檔節目上對習近平讚譽有加。在川普最後一年,美中關係迅速惡化。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川普要連任,卻面對疫情的不利,於是制定了被中國稱為「甩鍋中國」的責備中國競選策略。這才放任手下對中國強硬。這種說法是有流出的共和黨選部的文件依據的,當時的新聞都還在。
台港川粉一般對川普的言行極為寬容。無論川普說什麼,也都可以幫他辯解為「討價還價的策略」。然而,川粉們對民主黨人卻極為苛刻。比如,當年國務卿希拉蕊不過對一篇幕僚轉給自己的「賣台論」文章,說了一句「很有趣」,川粉們就罵了希拉蕊「賣台」八九年,至今還不斷翻出來說。其實,熟悉美國語言的人都知道,美國人這樣說「很有趣」,真實意思就是敷衍罷了,事後也沒有任何證據說明希拉蕊把此事當真。還有川粉把川普這些話,說成是選舉語言,吸引選民。但以往的例子已經說明這根本就是川普的本性,不是什麼「選舉語言」。難以想像,如果拜登說出類似的話,會被台港川粉罵成怎樣。
有人認為,民主黨「親中」,即便川普沒有那麼對中強硬,但能任命對中強硬的官員就行了,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強硬。
然而,只要仔細研究一下就能知道,美國政府「對中強硬」,其實從歐巴馬、希拉蕊那時「重返亞洲」、打造TPP時就已轉向了。川普時期的所謂「轉向」,其實是「方法上的轉向」,而不是「路線方向上的轉向」。到了拜登政府幾乎全面延續對中強硬政策。拜登一方面說要最激烈地競爭,一方面說要架起「護欄」,一方面還拉攏打造「反中大聯盟」。布林肯則表述了中美之間「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的「新型競合敵」關係。
事實上,美國的外交政策塑造成形是「大家商量著做」、「利益集團拉扯對抗」、「民選代表民主決議」三個機制的綜合產物。「大家商量著做」是學者、智庫、幕僚等幕後政策擬定者。「利益集團拉扯對抗」是利益集團政治遊說捐獻,是政策的持份者。「民選代表民主決議」是兩個國會加總統,是政策的決策者。這種三重機制,決定了美國的政策有很強的慣性,轉向不易,但一旦全面轉向,也很難停下來。其中,現在看來,最後一個機制,倒是最容易改變的(以川普上台後不分對象地發動貿易戰,以及退出國際條約和機構為例),但另一面就是,川普一個人即便可以影響一部分,但拜登一上台,大比分川普政策就幾乎全面逆轉。唯有對中政策,倒是基本延續下來。這進一步證明,對中政策的轉向就是那種「一旦全面轉向,很難停下來」的典型。
可以肯定,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上台,對中強硬的政策都會延續下去。川普萬一代表共和黨參選上台,只會給這個政策拖後腿。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