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台灣該看的是「新芬蘭模式」

李濠仲    2023年01月17日 07:00:00

澳洲智庫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提出的和平指數(GPI)受到廣泛運用,自公布評鑑十餘年來,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就一直被列為穩定和平狀態,符合了我們普遍認知。IEP衡量和平的三大指標則為:社會安全保障水準、國內和國際衝突,以及國家軍事化程度(總計60多個細項)。



 



北歐國家完善的社福體系眾所周知,國與國之間幾乎沒有衝突,問題是,北歐五國的常規軍總兵力,丹麥僅約2萬、瑞典2.5萬、挪威3萬、芬蘭4.15萬,冰島甚至沒有常備部隊,其中也只有瑞典的國防動員力量能和大國相比,緊鄰俄羅斯的他們,何以能在和平指標上名列前茅?



 



一直以來,無論冷戰時期、蘇聯解體,到普丁掌權20餘年,窮兵黷武的俄羅斯始終都對北極資源虎視眈眈,說它是繼二戰納粹之後北歐國家最大威脅並不為過,更何況芬蘭也確實曾在蘇聯入侵下打過一場浩劫餘生的冬戰。北歐國家自然寄望以外交手段和俄羅斯周旋,在過去享有70年的和平時,他們和俄羅斯也的確出現過幾次「破冰」跡象,因而認為當俄羅斯國內經濟繼續成長,人民生活改善,區域壓力應該就會隨之減輕。



 



但俄羅斯專制體制和北歐的民主、人權、自由觀簡直南轅北轍,北歐國家經濟發達後(挪威還曾是歐洲數一數二窮國),創造出人類最優質生活環境,俄羅斯發展經濟,顯然更大目的是為提升軍武對外征戰。於是,當2014年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便讓一旁的北歐國家對俄羅斯有了新的評估,認為如果普丁的治國邏輯如此,則整個歐洲的安全形勢將發生鉅變,也是自那一刻起,北歐報章雜誌上出現了愈來愈多關於「如果我們不承認威脅存在,那就太天真了」的警告。



 



2014克里米亞遭入侵,刺激了2018年,北約國家進行了一場組織成立以來最大軍演,一旦俄羅斯棄外交而就軍武(克里米亞已為證明),與俄羅斯邊境長達1340公里的芬蘭尤其首當其衝,因此也和原本採取中立、不加入北約的瑞典一起參與了演習。只是這一動作,反被普丁用於國內宣傳「北約威脅論」。



 



2022年,俄羅斯再對烏克蘭發動戰爭,更說明了2018年北約軍演確實是未雨綢繆,此刻,就算西方國家欲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戰,但已沒有人能明白掌握普丁八年內發動兩起併吞戰的底線何在。唯一能確保將危機損害降至最低,就是加強防禦去面對最壞的結果。而就在普丁於沙皇彼得大帝誕辰350周年上,以發表「奪回俄羅斯歷史上的領土」言論向其致敬,聽在北歐國家耳裡,更是不寒而慄。普丁談話之後,北約國家再一次進行了大規模軍演,並直接預想如何反制俄軍占領一座波羅的海島嶼。



 



而就算普丁的歷史觀和「使命感」早已衝擊北歐國家安全,但直到2022年IEP公布全球和平指數,北歐國家依舊維持原有高度和平的色標(淺綠色),IEP和平標的之一──國家軍事化程度,應該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將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分開來看,俄羅斯幾乎可以輕取每一國家,但當幾個小國集結起來,以北約為靠,必然大幅增加俄羅斯進犯的顧慮,其中芬蘭竟能成為緊鄰「紅色區域」(最不和平)下的「黑色區域」(最和平),更是少見的異數(另一個為日本)。



 



年初,知名的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 Fire Power, GFP)公布了2023年軍力排名,前三名是美國、俄羅斯、中國,烏克蘭排在第15(受到美國軍事援助排名才大舉躍進),台灣名列23,北歐國家全在30名之外,芬蘭還落在第51位。倘若對照全球和平指數,芬蘭則排在14,台灣排在30,芬蘭軍武排名在後,卻反而比台灣更和平安全,這當然是其他北歐國家合力制約,以及最主要有北約當後盾所促成。



 



過往芬蘭模式被指為是一個弱小國家,以遵循強大鄰國(俄國)政策決定,去確保主權及領土完整,曾有不少人建議台灣應走向「芬蘭化」,但以北歐人間天堂受俄羅斯威脅為鏡,當你改變不了俄羅斯對你的態度,就要能夠自保,今天全世界還有誰能勸得了中國放棄武力犯台?美國挹注台灣國防,就台海安全進行兵推、軍演,是在確保台灣和平還是製造危機,答案已很清楚。台灣可以是芬蘭,但當然是新的芬蘭化。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