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駭客接管》裡這樣的中國元素 習近平造成的

李濠仲    2022年11月05日 07:02:00

過去一段時間,所謂「電影的中國元素」,多因外語片為了順利進入中國市場,無論占比大小,皆在呈現對中國的正面敘事,一定程度符合了中國「說好中國故事」的外宣目的。Netflix近期上映的《駭客接管》(THE TAKEOVER),或是其串流平台尚不適用於中國,看似沒有中國政治正確的顧忌,但片中關於中國直截了當的反派角色設定,比過去好萊塢電影裡標準大壞蛋「莫斯科當局」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駭客接管》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現代荷蘭,主角是一名電腦駭客高手巴迪,她受聘一家專門查驗企業網路漏洞的公司,在意外捲入謀殺案後,開啟了一連串揭密過程。起因荷蘭首輛設有人臉辨識系統的自動駕駛公車即將上路,請來巴迪檢測「抓蟲」,巴迪發現網路編碼有異狀,疑似資料外洩給第三方,於是植入木馬程式暫時遏止外洩資料,卻因此掀開了背後的陰謀。



 



陰謀就是,推出自動駕駛公車的荷蘭公司,是和一家名為「Xiau Ming」的中國跨國公司進行合作,結果Xiau Ming暗中蒐集歐洲各國的人臉辨識碼,並將蒐集的數據回傳給中國政府所用。巴迪植入的木馬程式,等於壞了Xiau Ming的好事,於是惹來殺身之禍。



 





 



劇情至此,其實有相當的「既視感」。Xiau Ming所為,不就是當年阿里巴巴投資的AI公司視曠科技和商湯科技,之所以遭美國商務部列為「違背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企業的原因。



 



2019年,美國商務部將視曠和商湯列入貿易黑名單的「實體清單」(當時共有28間中國公司列入),並對其實施貿易限制,正是因為他們危害了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視曠和商湯主要透過人臉辨識技術,為中國撒下綿密的監控網絡,尤其成為監控新疆維吾爾人的核心工具。要說《駭客接管》的發想,是受到中國近年飽受質疑的監控手段刺激,應該很合理。



 



2018年,所謂「數位威權主義興起」,指的就是中國的網路管制,自由之家且早就認定中國是最濫用這項技術監控人民的國家。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高級分析師霍夫曼(Samantha Hoffman)曾提到中國企業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最「獨特」的地方,就是他們多有滿足政府需求的義務,表面上是正常的公司,檯面下則是受控於政府的不正常公司。在霍夫曼所做出的報告中,也提到了曠視科技和商湯科技在新疆的侵權行為,甚至明指存在一個透過人臉辨識系統所設定的「維吾爾警報」,訊息直通中國警方。在《駭客接管》中,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到霍夫曼報告裡的元素和影子。



 



或許有影評認為《駭客接管》身為犯罪驚悚劇,內容卻不夠緊張刺激,起承轉合不若好萊塢片那樣扣人心弦,但電影裡,中國「Xiau Ming」公司主管出現在手機視訊畫面上冷冰冰的臉龐,以及動員其他駭客、殺手追殺巴迪的過程,就算劇情不夠新穎,卻可能已清楚投射出歐洲國家對當下中國的觀感和評價。



 



此外,總部位在西班牙的人權團體「保護衛士」(Safeguard Defenders)近期公布調查報告,揭露中國在全球廣設的「海外警察服務中心」,形同將警務作業擴及外國領土,主要目的正是為追查海外異議人士,幾乎已達長臂管轄地步,且已有當事人指控遭到所謂「海外警察服務中心」騷擾。中國「海外警察服務中心」遍及英國、加拿大、德國和荷蘭,這些國家正在對其展開調查,其中,荷蘭更已直接要求中國關閉當地兩處「警察站」。



 



現實環境中,荷蘭要求關閉了兩處中國「海外警察服務中心」,電影世界裡,則是《駭客接管》的上映。反映出2020年後,很明顯的趨勢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負面評價都來到新高,且都高達七成以上。但學者對中國負評的報告是一回事,不同團體、組織、基金會的報告是一回事,「中國元素」回頭再成為電影裡的反派設定,則又是另一回事,而後者,對中國對外的角色設定恐怕影響又更大,何況拍攝《駭客接管》的不是美國人,是荷蘭人,近年來在和中國政商交涉的過程,相信很多國家都是如人飲水,習近平成功展開第三任後,《駭客接管》今天會這樣演,中國還能將外國人對它的反感,全都賴到美國身上?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