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槍枝暴力頻傳,已超越過去以來的忍受水準,就連7月4日國慶也不得安寧,愈來愈多心理學家、犯罪學者都指出了COVID確實一定程度助長了人們的攻擊性。早在2020年美國NGO組織「刑事正義理事會」(The Council on Criminal Justice)就有統計數據,顯示採樣的美國34個城市(包括紐約),兇殺率(絕大多數是槍擊)竟比2019年COVID前高出30%。
BBC也曾提到同樣駭人的數字,即2020 年全美有超過 45,000 人死於槍案(包括兇殺和自殺),超越過去任何一年的紀錄,數字比五年前增加了 25%,比十年前增加了43%。這確實反映了美國槍枝氾濫的問題,也再次引發槍枝管制和持槍權兩方的對立。另外,根據國家即時犯罪背景調查系統 (NICS)的統計,美國槍枝銷售量顯著增加,也是發生在2020病毒大流行當下。
疫情期間,美國民眾自我調侃這個國家或許在居家防疫政策下「因禍得福」,因為當大多數人都改採居家辦公、上課的同時,犯罪統計資料顯示了這時的住宅竊盜率也下降了24%,只是沒想到很快伴隨而來,就是全國兇殺案的增加,「因禍得福」就成了「禍不單行」。
「病毒大流行發生,你可以看到不少面對絕望的反應,是轉而對他人咄咄逼人。」美國過去兩年來很多地方就是這句話所說的樣子,那段期間走在路上難免莫名其妙被咆哮(都會區尤其),於是為求自保,連帶促使公共場所攜帶槍支的人數也有所增加,而這當然不會是一個平和社會的表徵。因而除擁槍權之爭外,多數人也同意內布拉斯加奧馬哈大學犯罪/刑事司法副教授尼克斯所說,COVID造成的壓力和經濟不確定性已對槍擊事件「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COVID不只帶來病痛和死亡,繼之因防疫政策導致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再擴大了社會的不穩定心理,然後就是徒增個人身心壓力,其中一部分人再轉而透過暴力手段宣洩不安,偏偏雪上加霜的是,這期間美國竟又發生「弗洛伊德遭警察虐死事件」,不僅又掀開了美國社會由來已久的黑白種族衝突,最糟的是它無疑又一次重挫警察的形象,還連帶動搖對警察執法的信任度。
這就讓美國社會陷入雙重打擊──在COVID導致犯罪率增加的同時,民眾卻對本應執法維持社會安全的警察變得更不信任。如此一來會怎麼樣?首先,民眾原本看到暴力事件主動報案遂變得消極了,然後,警察也擔心自己動輒得咎,因為即使自認「合法使用武力」也可能隨時被監控在側的民眾上網批判,於是投入辦案的速度也跟著放緩。惡性循環正是如此,也就是民眾不滿警察經常過度使用武力所以消極報案,進而出現「犯罪率增加,打911的人卻變少」的現象。警察因顧忌自己遭批判也「消極打擊犯罪」,然後兇殺犯罪率不斷上升,再又回過頭損及警方信譽。
因而,前不久發生的德州校園槍擊案,明明持槍闖入校園犯案者只有一個人,為什麼趕在第一間抵達現場的優勢警力卻不作為,平白耗了74分鐘讓兇嫌得以大開殺戒,後續就有評論認為或是因為這段時間以來美國警民關係,才導致了「德州警察消極任事」。結果,警察消極是一回事,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又出現了「警察殺戮」,即6月27日,一名25歲非裔男子因為未停車配合警察臨檢,在警方追捕過程中竟被 8名員警連開數十槍致死,他身上至少有60處槍傷,引發輿論強烈撻伐,事發的俄亥俄州亞克朗再爆發激烈群眾抗爭,還迫使全市進入緊急狀態,警察何以對一個不配合臨檢的民眾開那麼多槍?恐怕也不會有讓人接受的答案。
美國人對種族問題並不陌生,警察過度執法造成的風波也非首次,槍枝氾濫更存在多年,於今,COVID對美國帶來的傷害,則不只限於民眾身體健康或政治面和經濟面的衝擊,有太多跡象顯示,在這種氛圍下,它已連帶激化甚至惡化上述原有的問題,無庸置疑,COVID壓力下的生活模式尤其促使不少人的言行舉止愈顯攻擊性,但這部分,卻又是最難讓人自我察覺的異狀,且無論是快篩或PCR都檢測不出來。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