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嚴格槍枝管制規範的日本,過去常被拿來和美國寬鬆的擁搶權做比較。例如華盛頓大學今年度的犯罪報告就提到,美國每10萬人中就有超過4起槍擊兇殺案(根據2019年所做統計),日本則為零,顯然和嚴格槍枝管制有正相關。當2012年美國發生奧羅拉戲院槍擊事件(12死),2016年發生奧蘭多同性戀酒吧槍擊事件(50死),到今年德州烏瓦爾校園槍擊事件(19死),要求美國進行更嚴格槍枝管制的一方,都曾特別以日本為師。過去十餘年,在美國每年死於槍擊人數已超過3萬多人時,日本平均都在10人以下,「僅限槍、未禁槍」的日本,確實是值得美國參酌的例子。
但即使媒體上多次提出日本限槍模式,對美國人來說卻起不了太大作用,畢竟日本社會和美國社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槍枝歷史感」,日本文獻中甚至曾認為日本今天的限槍令,和早年主張強制解除武士武裝的全國性運動有關,影響所及,之後連日本黑社會也傾向以刀代槍,日本警察的技職訓練,個人武術操練時數更多過槍枝射擊。然後,每年有相當多日本觀光客造訪的夏威夷,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一槍枝射擊俱樂部專門提供日本人出國過乾癮。
美國支持擁槍權的因素當然非常多,而和日本顯著的差異,則在於美國其特有保障公民正當防衛權利的《第二修正案》,以及個人權利觀點經常勝過集體社會責任倡議的長年政治風氣。此外,美國自60年代起的自由之風社會變革,也影響了對個人槍枝持有的態度。根據蓋洛普民調統計,1990年美國有高達80%的人支持對槍枝進行嚴格管制,但到了2010年,支持嚴格管制槍枝的比例卻下滑到44%。然後一路到今天,反對嚴格管制槍枝比例常略高於支持嚴格管制,此外,美國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也應該早讓人見識到它每逢總統大選時的選民動員力。
至於向來主張多元、開放、包容的民主黨在槍枝議題上,他們倒是站在嚴格管制槍枝的一方。今年6月底,拜登才簽署「槍枝管制法」(Gun Control Bill),明訂對21歲以下槍枝購買者的背景必須詳加調查,同時禁止販售槍枝給有家庭暴力犯罪紀錄的民眾。法案簽署幾周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身亡,於是隨即有共和黨國會議員候選人Lavern Spicer在推特貼文說:日本禁槍(應該是限槍)後,安倍晉三是如何被暗殺的?自由主義者,願意解釋一下嗎?
How did Shinzo Abe get assassinated when guns are banned in Japan?
Liberals, care to explain?
— Lavern Spicer?????? (@lavern_spicer) July 8, 2022
Lavern Spicer當然是在諷刺拜登的「槍枝管制法」,但今天之前短短幾個月內,美國就接連發生德州烏瓦爾德校園槍擊案、布法羅雜貨店槍擊案(死亡10人)和伊利諾伊州高地公園遊槍擊案(死亡7人),其他地區陸陸續續小規模槍擊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則拜登的法案簽署,當然也是為反應民情。只是安倍遇刺,也確實讓美國自我警醒關於限槍的另一盲點。
即縱然日本一年內槍枝死亡人數遠少於美國,但安倍之死,說明了就算是在最嚴格的槍枝管制下,打算行兇的人總能找到自製武器的方法,這次事件行兇者所用的自製改造手槍,雖然屬於粗製濫造,若非當場逮捕犯案者,日後則很難由槍追人,很多時候它的零件甚至可以從割草機或汽車零件上即可取得,可謂防不慎防。美國槍枝問題或者不在自製手槍,長期以來「幽靈槍」(無法追蹤序號)的例子卻所在多有,很多槍枝幾經易手,到頭來警方很多時候根本已查不到持有者是誰。就在拜登簽署新槍枝法案前不久,白宮才公布一項調查,指光過去一年,全美就有2萬支「幽靈槍」,是2016年的10倍。
COVID大流行這段時間,美國警方在不同州犯罪現場扣下的犯案手槍,竟有25%到50%不等是查無所有權的幽靈槍,且被捕的嫌疑人絕大多數在法律上都是遭禁止持槍者。於是這又說明了一件事,即美國槍枝暴力犯罪嚴重,「嚴格管制槍枝」或是重要打擊犯罪的象徵,但對病入膏肓的槍擊犯罪,恐怕已緩不濟急,或有嚴重漏洞,加上安倍遭刺,美國擁槍權組織於是再據此強調這證明了嚴格槍枝管制也無助遏制槍擊犯罪,因為殺手總是有辦法持槍殺人。
安倍之死,衝擊世局,只是沒想到美國已然複雜的擁槍權之爭,也因為這起事件再吹鄒一池春水。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