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搶疫苗很窘? 慶幸不必搶呼吸器

李濠仲    2021年02月06日 07:00:00

病毒風暴繼續,就像紐約高速公路上的電子看板警語:「戴好口罩,它的危脅還在。」目前災情慘重的國家無不寄希望於疫苗,紐約也宣告要靠它強勢回歸,考量優先順序,預計今年中可讓普遍大眾開始施打,儘管不免提示:「在我們對COVID-19疫苗所提供的保護效果有更多瞭解之前,每個人都必須繼續採取目前的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群聚…」愁雲慘霧了一整年,疫苗已被視為紐約能否盡快重新再起的最大希望。



 



紐約疫情之所以這麼慘,陸續浮出的原因不少,而且環環相扣,包括初期阻卻不力,加上先前對口罩的排斥,影響所及,就是在去年四、五月疫情瞬間大爆發,隔離顯然緩不濟急,最後是放棄疫調,而後,也暴露出這座超級城市的脆弱面。



 



當時病毒已經廣泛傳播,社區、醫院、養老機構感染交互加乘,全城人仰馬翻。紐約官方原本自認美國公衛、醫療水準很高,不會發生其他國家所謂醫療超載問題,何況歷來天災人禍危機處理經驗豐富,前線醫護必然能將損害控管在一定程度,但萬萬沒想卻在很多基礎設備上栽了筋斗,恍然大悟斷腿的傷者不會讓醫生也腿斷,搶救染疫病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為不少醫護也染疫,官方馬上懇請美國當地公司能盡速協助生產防護衣,只要有切割面料的能力,能夠製造齒輪,可以裁減工作服,紐約官方保證會排除任何資金補助的繁文縟節,這當然也是另一種「國家隊」的概念,不過現實是,城門內外已然大火,紐約能提供救援的廠商寥寥無幾,猶記得當時紐約州州長古莫急切地要求「我們現在就要,不是兩三個月後。」其實沒多少人做得到。



 



他們很快就發現,當時幾乎主要專業用安全防護產品(PPE)、防護衣、隔離衣、手套,乃至院內通風設備,儘管不是技術複雜的製作部件,卻因長年仰賴中國生產進口,以至相關物資稀缺到令人恐慌,最終還是得向中國求援,偏偏中國也有同樣的防疫壓力,所能調度有限。泱泱大城被病毒摧殘地喘不過氣,連自救都有問題,古莫當時一句「美國被迫從中國購買商品是『最殘酷的諷刺(cruelest irony)』」,迄今仍繚繞耳祭。



 



不僅如此,連藥物(如青黴素)和醫療設備(如呼吸機),紐約許多醫院也都因之前幾乎都放給全球供應鏈而斷炊,呼吸器尤其是染疫者病危時的最後希望,當時有多少瞬間暴增的病患,就是因為呼吸器不足而回天乏術。古莫也只得透過私人交誼,向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和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求援,才取得對方贈予紐約1000台呼吸器救急。同一時間,連前線醫生都得自己向外找門路蒐購N95口罩。



 



當時紐約不僅要跟全美國,甚至跟全世界搶N95口罩,尤其更要搶呼吸器,否則死亡人數將壓不下來。試想,醫院外頭病毒快速流竄,確診人數從等差到等比增長,病患一個一個送到院內,卻因為呼吸器不足無法搶救,再又將一具具遺體運出,此情此景會讓人有多懊惱沮喪。



 



台灣防疫模式,也許仍稱不上完美,但對照其他國家血淋淋的例子,卻也稍得安慰,可以不必像許多國家走到必須爭搶呼吸器的一刻。而以台灣當下環境,宣告三年後要選總統的不正馬不停蹄,要選黨主席的不也正「呼群保義」,各式政治動員哪一項怠惰了,這不反映著台灣如常的一面?



 



全國防疫有成,爭取到的或是未來的好幾步,包括以他國為鑑,豈會不知攸關人民生命健康的設備、醫療物資供應鏈被截斷,才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在疫苗上一樣如此,以台灣疫情現況,理當可表現出更穩健從容的態度,替疫苗研發設想未來,卻不乏彷若遭疫情摧殘國家的驚惶,或以古莫當初急如星火的口吻,唯有「我們現在就要,不是兩三個月以後。」。



 



受疫情重創的紐約,人心正在回穩,未得大傷的台灣,過去一年的每一時、每一刻,則都有人覺得這個國家要完蛋了,典型「白天不懂夜的黑」。你以為跟他國搶疫苗很窘,那是因為你從不需要搶呼吸器和口罩。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