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大專院校全英文教學是本末倒置

王良博    2022年03月16日 00:00:00

政府力推雙語國家政策,教育部辦理「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希望在2030年達成標竿大學、標竿學院,至少有50%的大二學生與碩士學生當年學分中50%以上為全英語課程。筆者認為,透過英語授課提升英文能力固然立意良善,卻可能本末倒置,難以顧及原有的教學。



 



透過政策推動大學以全英語授課,最直接的問題在於大學教師的英語授課能力。根據教育部調查,國內大學專任教師可進行全英語授課者,占全體專任教師約18.62%,等於有超過五分之四的大學專任教師無法全英語授課。



 



然而,無法以全英語授課的大學教師,並不等於無法勝任教師工作,也不等於教學能力差人一截。以筆者就讀大學與研究所期間所見,許多未曾出國留學或不易以全英語授課的老師,都有良好的教學能力、傑出的學術表現。



 



倘若大學推動大量全英語授課課程,對於這些英語能力不夠完美,教學與學術上卻十分亮眼的老師,恐怕造成負面影響。這非但對大學教師的學術生涯不公平,也是剝奪學生接受良好教學的權益。



 



從學生角度而言,同樣也有弊端。通常,學生的課業表現,會透過考試、繳交作業等方式來評量,英語能力好壞並不等於學習成效或學生的程度。如果大量的課程都以全英語授課,不難想見會有學業能力優異,但英文程度不佳的學生放棄修習。



 



老師授課、學生學習,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教學讓學生增長智識、培植能力,如果因大量全英語授課課程,造成學生在學習上有所顧慮、減損學習動機,是否已讓大學課堂的「專業學習」與「英語能力」本末倒置?



 



此外,撇除英文能力極佳的學生,多數學生縱使英文程度不差,終究比不上對於母語的熟悉,透過比較能夠掌握的母語上課,勢必會有更扎實的學習成效。



 



在雙語教學政策的相關討論中,經常可見論者認為,英語能力是走向世界的鑰匙,應當支持大量的英語授課。確實,良好英文能力在職場上、生涯中都是一大優勢,這些現狀已足以讓大學生、研究所學生體悟到英文能力的重要性,大學端應提供更多英語學習資源、管道,讓學生更容易增進英文能力,才是培植英語力、走向國際的正道,而非本末倒置推動大量全英語授課課程。



 



※作者為研究所學生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