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島西部空氣污染監測出現了橙紅警示,其實空污不侷限於陸地,海洋同樣瀰漫著污染。晴天卻能見度極低的海上還是有人在呼吸,而且海洋哺乳動物也和我們呼吸同樣的塵霾。可是,海洋長期被視為無物,一如空白的空污監測圖。
海洋哺乳動物包括鯨豚、海豹、海獅和海牛等在海中生活的哺乳動物,現在台灣海域只有鯨豚出沒,可是在百年以前,西南沿岸曾經是清澈淺水的豐饒之海,海牛目中的儒艮在這裡嚼食海草,曬曬太陽,瞧瞧人們。1933年台灣總督府指定儒艮為「天然紀念物」,儒艮棲息的恆春沿海因此列入保護海域,可見當時儒艮已經相當稀少。在墾丁目擊儒艮的最後的紀錄約在1950年代,國立台灣博物館唯一的本地儒艮標本是1986年在小琉球擱淺的。
1933年後台灣儒艮消失了,2033年我們會失去白海豚嗎?
台灣人的共同生活記憶中早已沒有儒艮,然而在鄰近的島國還有牠的蹤跡。2004年生物學者證實沖繩和距離最近的呂宋島儒艮有共同的母系基因,由於黑潮洋流的幫助和其他海域儒艮長途遷徙的紀錄,呂宋到沖繩是儒艮可能完成的遷徙途徑,然而在這條花綵列島上,台灣儒艮的訊息早已中斷。
世界分布最北的沖繩族群的目擊和擱淺數量都已是零星數字,2018年在日本最南端的波照間島海域還有空中目擊一對儒艮母子的紀錄,2019年只剩下10隻成年者,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紅色名單中,已被列入極危狀態(critically endangered)。
沖繩的儒艮凋零,滅絕迫在眉睫,現在同處於極危狀態的台灣白海豚,在2007年首度發表的生態調查估算有99隻,2018年目擊紀錄剩51隻,若以同樣的速度,到2033年就很難遇見牠了!在台灣西岸和儒艮曾經共享棲地白海豚,現在要面對更嚴峻的情況是,2020年開始數百隻的海上風電機組會在棲地陸續動工,光是打樁的巨大噪音就會嚴重地影響鯨豚的聽力,鯨豚高度依賴聲音覓食和溝通,水下噪音對其他各種海洋生物的生理也都有影響,若沒有妥善的減噪施工措施,台灣白海豚消逝的速度會更快。
法規是人類行為的最後防線了,2014年農委會林務局開始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而後並沒有公告,這項業務又在2018年轉移給當年成立的海洋保育署,保護區立法的工作得重新來過。除了大範圍的棲地保護,直接影響鯨豚個體福祉的海洋風電打樁噪音,也因為沒有法源依據支持鯨豚觀察員在施工區觀察鯨豚動態,做有效的回報警示,以降低功率或停止打樁減少水下噪音對鯨豚的直接影響。這些可能直接保護白海豚的法律工具都還沒出現,然而環境惡化的速度不會停歇。
短短20年間,台灣人才開始認識白海豚,竟如此迅速地要面對失去牠!我們已經失去了儒艮,希望法規還來得及減輕對白海豚和環境的傷害,減緩滅絕的速度。
※作者為鯨豚福利研究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