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對台灣歷史與轉型正義稍有關切的人,對於陳儀深教授與政治受難者前輩蔡寬裕想必都不陌生。國史館在日前盛大舉辦新書發表會,推出了《活著說出真相:蔡寬裕先生訪談錄》,由我國最高學術殿堂出身的歷史學家訪談具有如此代表性的前輩,本應為佳話。讀後卻發覺此書像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令人失望。
直言之,這是一本架構紊亂,編輯作業粗糙的作品。都說架構決定作品的命運,本書集結前後長達二十年的訪談而成,但其中除了兩篇重刊自中研院出版品的舊稿外,大部分的內容其實看不出訪談時間,這首先使得讀者很難判斷,書中不時出現的「兩年前」、「大約五六年前」,到底參照基準點是何時。而在架構上,本書夾雜著:主角的家世與成長、主角的政治受難經驗與出獄後經歷、主角對蘇東啟案與泰源事件的認識(分別曾收錄在出版於2000與2002年的專書中)、主角的轉型正義推動經驗。這種拼貼作法使得章節之間顯得斷裂,比重不一,難以建構主角完整的人物圖象。例如,家世與成長僅佔全書十頁,我們對於一個尋常家庭的台灣青年,為何成了兩度入獄的政治犯,且越挫越勇毫無所悉。平鋪直敘講完改姓後,緊接著就是第一次因劉自然案被捕,此次或許如蔡所言純屬意外。然而當讀者接著讀到,蔡氏短期赴日是為了去對廖文毅的組織「探路」,乃至回台後與同儕印製「台灣青年應該獻身解放台灣民族獨立運動」之傳單導致再度入獄時,不免想了解主角政治意識的啟蒙到底從何而起、如何發展?書中卻完全沒有交代。推估訪談者在訪談時可能即未能捕捉人物的精神面向,而在成書之際也渾然不覺這樣的漏失會使得主角失之扁平。
而此書結構若本來就是規劃各章獨立,首尾無須連貫,那也是一種選擇。但粗糙的編輯作業使得讀者不時滿臉問號,例如各種意義不明的穿插,在談泰源事件一節,附有案件當事人之一鄭正成的「片段回憶」(頁148-160),作為該案僅存生還者自是讓人充滿期待,然而在這篇十多頁的訪談中,其實看得出鄭氏狀況不佳,多僅能以隻字片語回應訪談者的問題,且有鄭氏的篇幅極為有限,多數段落仍為陳教授與蔡先生之對談,這種「到此一遊式」的穿插意義何在?再如談及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相關歷史時,穿插了大段曾任籌備處主任王逸群的「回顧」(頁217-225),卻沒有說明這八頁的來源,是陳氏訪談或邀請王氏撰文?完成時間又是何時?接著這八頁,蔡先生口吻講了幾段後,又交叉出現王氏說法(頁226-229),此等混亂的穿插,是筆者生平僅見的「開創性」口述史呈現方式,為何做此安排,實在發人深省。
編輯作業的粗疏,還出現在時序的混亂與段落的重複上,全書俯拾即是,在此僅隨手舉出二例。一是以「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為名的第六章,以1987年協會成立為始,原是處理受難者團體間的分合與複雜的人際網絡,結果在穿插了二十頁「景美人權園區」發展歷史後,話鋒一轉,剛結束在「2018年人權館組織法在立法院通過」,緊接著下一段開頭卻是「受難者團體的下一步」,回到三一八太陽花運動期間的受難者團體紛爭(頁206)。又如談及推動監察院重新調查鹿窟事件後(2017年公布調查報告),下一段隨即接到「贊同真促會結束掉補償基金會」,以末代基金會董事長林政則任期為始(頁251)討論基金會是如何在民團倡議下被結束,然而這早是在2014年前的事。推測本書應是將多次訪談錄音的逐字稿,在沒有邏輯、沒有問題意識的情況下,隨意拼湊而成。另外,書中數度出現前後相隔不過幾頁,即有多段內容重複,顯然也是在此工作方式下產生的後果。
而本書另一大問題還在於註釋與查證的簡陋。讀者無法掌握到底什麼樣的人名需要註釋、而什麼樣的人沒有。本書多數人名註寫法幾乎是全文照錄自現成公開資料,但來源與水準駁雜,有工具書型的台灣歷史辭典,或直接整段原文照錄自人權博物館網站(如陳中統頁24,引用了近八百字),也不乏「東森新聞雲」(陳映真註釋頁25-6),文史工作者部落格等。但到了後頭的轉型正義相關章節,儘管綜講了二十年來轉型正義的重要進展,除部份受難者外,幾乎無一人名有註,顯然相當考驗讀者對於此領域的先備知識。又如蔡氏提及景美園區歷經三次改名,但其實均有所誤植,卻未見相關註腳搭配提示,如將「台灣人權景美園區」講成「景美人權紀念園區」(頁199),將「動員戡亂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講成 「當時阿扁核准下來,叫做『戒嚴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同前)。
最後則是,此書完全看不出是否對於主角口述有所查考。因為書中出現太多蔡氏「獨家密辛」,如「此前從未揭露的」年少赴日前後與廖文毅家族會面一事(頁38-41);或如在與文化部鄭麗君部長會面後,人權館陳俊宏館長致電「剛才我們在文化部跟部長見面說的話,部長交代說,不要洩漏出去」(頁230);再如提及學界連署反對景美園區改名時,「乃德跟我說,這些學者不是我們本土派的人,而是比較親馬英九的學者。當中我記得包含陳芳明在內,但乃德跟我解釋說,如果找獨派學者,馬英九不會接受」。(頁216) 其中部分顯屬私下談話且涉及對他人臧否,是否適宜公開已是疑問;在看不出是否經過二次查證(且查證聯繫顯然並不困難)的情況下,令人對於訪談者與編輯的口述史基本素養,產生疑義。
其他各式錯誤不及備載,全書讀之令人不忍。蔡前輩長年推動轉型正義的佝僂身影是令人尊敬的風景,而受訪者接受訪談,以其豐富所能提供的素材自然大量且龐雜多元,因高齡或記憶不甚精確產生的問題也在所難免。如何剪裁編排查證內容,當是訪談者與編輯的責任,非可課責於受訪者。國史館做為國家級的歷史研究機關,以這樣的訪談與作業水準,對待作為社會寶貴資產的高齡政治受難者記憶,實在令人遺憾。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