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猶太人幫忙開辦黃埔軍校 把蔣介石推向權力高峰

黃文局    2021年05月01日 00:02:00

俄國猶太人與中國的關係



 



大概沒有人會反對,黃埔軍校深刻影響國共兩黨的命運,恩怨情仇,迄今未解。



 



現在有多少人聽過俄國職業革命家鮑羅廷?他曾經輝煌而短暫影響國共兩黨的歷史,更是創建黃埔軍校的靈魂人物,而國共兩黨的骨幹,多出自黃埔。。



 



2012年,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寫了一篇文章:「鮑羅廷改變中國的命運」。一般人衹知道他是俄國人,不知道他是道地的猶太人。



 



1917年10月革命後,俄國蘇維埃取得政權。蘇共猶太人占有重要地位,蘇共第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24人中,有16人是猶太人。



 



托洛斯基(紅軍創建人),斯維爾德洛夫(十月革命領導人),季諾維也夫(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加米湼夫(莫斯科蘇維埃主席),捷爾仁斯基(全俄肅反委員會主席),烏里茨基(彼得格勒肅反委員會主席),季維諾夫(外交人民委員)等,都是猶太人。



 



甚至,列寧的外祖父也是猶太人。



 



俄國想要把共產主義推行到西歐,不成,轉向中國。1920年,俄共派遣遠東局海參崴支部負責人維金斯基(Grigorieva Voitinsky)來華,鼓勵陳獨秀,李大釗等組織中國共產黨。



 



1921年7月23日,第一次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共產黨正式成立。



 



15人與會,包括毛澤東。內有兩個共產國際俄國人參加,馬林(Maring是化名,原名是Henk Sneevliet,出生在荷蘭鹿特丹,印尼和中國共產黨創辦人之一)及尼科爾斯基。馬林極受列寧看重,親自推薦來華並主持會議,尼科爾斯基則是接替維金斯基。他們二人及維金斯基,都是猶太人。



 



1921年12月,馬林來桂林與孫中山密會,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構想。當時,孫中山缺乏資金,武器,人力,被英國,美國,日本等國拒絕支持,走頭無路,衹有求助於蘇聯。



 



1922年,蘇聯派越飛(Adolf A. Joffe)為駐華全權代表,當時,陳炯明叛變,孫文陷入絕境,退避上海。俄國正要建立革命夥伴,時機絕佳,一拍即合。



 



1923 年,越飛到上海與孫文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孫文接受蘇俄援助,改組國民黨,確立「聯俄容共」政策。



 



越飛,又是猶太人。



 



猶太人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革命的幕後推手,對國民黨及共產黨早期的發展,都扮演關鍵角色。



 



蘇聯猶太人越飛(右照)與孫文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合成照片/維基百科)


 



孫文公開支持以色列建國



 



上海猶太巨富哈同Hadoon(曾為猶太人沙遜的掌櫃,上海和平飯店,就是以前的沙遜大樓),自 1903 年即常贊助孫文,並介紹認識一些猶太復國主義者,所以孫文曾公開支持以色列建國。



 



「雙槍俠」馬坤(Morris Cohen ,是一個傳奇人物,出生在波蘭,後來移民英國,因緣認識孫文,1922年應孫文之邀成為私人保鏢,並代購軍火。因為他會用意底緒語Yiddish(東歐猶太人的用語,德國愛因斯坦也說此語) 與軍火商交易。



 



不必驚訝,他也是猶太人。



 



孫文去逝前,給他一封信表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中國不會傷害猶太人。孫文去逝,馬坤續留中國,1928年,蔣介石升他為將軍,並領終生俸直到1966年。



 



1947年,聽說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郭泰褀將反對猶太建國,猶太復國主義者透過各種關係,仍不得其門,後來找到馬坤,帶馬坤到舊金山見到郭泰祺,馬坤展示孫中山支持猶太人的信,郭才投棄權票,猶太建國議案終獲通過。



 



這與1948 年,美國內閣反對猶太建國,猶太人動用各種關係,見不到杜魯門總統,後來找到杜魯門當兵時的同僚猶太人雅各布森 Jacobson,才見到並說服杜魯門。因此,杜魯門在以色列宣布建國11分鐘之後,立即承認。兩個故事的過程,如出一轍。猶太建國成功,就是無數此類故事的集結。



 



馬坤有多愛國?他去以色列登記入伍被拒,因為超過60歲!令人敬佩,也令人慚愧。猶太人,幾乎人人都像馬坤。



 



鮑羅廷與黃埔軍校



 



1923年10月,史達林派遣鮑羅廷為駐中國全權代表,擔任孤立無援的孫中山的政治顧問。首要任務是改組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



 



他告訴孫中山,國民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理論上,都不算是一個政黨。孫中山同意,決心改組國民黨,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黨綱黨章,都出自鮑羅廷根據蘇聯布爾什維克組織起草的。



 



孫中山對鮑羅廷,言聽必從,聯俄容共,共產黨員可以跨黨加入國民黨,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毛澤東,林彪等紛紛加入。



 



鮑羅廷強力支持蔣介石,1924年孫中山特任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同年5月,蘇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甫洛夫(蘇聯紅軍團長,戰功彪炳)到廣州,立即投入黃埔軍校的籌建。



 



黃埔軍校的武器軍費,全部來自蘇聯。



 



開辧費200萬盧布立即到位。10月,第一批軍火由海參崴送到,8000支長槍 (全部配上刺刀),子400 多萬發。1925年,又運來2萬支步槍,擲彈炮,手榴彈,價值56.4萬盧布。1926年,又有四批軍械陸續到廣州。飛機數架,參加東征與北伐。



 



後來又有切列潘諾夫,格爾曼,斯莫連采夫等 10 多位軍事顧問參與籌建。



 



巴甫洛夫考察時意外溺斃,改派曾任蘇聯紅軍遠東區司令的加倫將軍(V.K.Galen)為軍事顧問團團長,加倫帶來40多名軍事專家,1925年,蘇聯再派200多名教官來,前後多達1000人,陣容龎大。當年負責黃埔軍校招生工作的張申府回憶說,軍校完全按照蘇聯紅軍的原則和制度建立起來的。



 



黃埔軍校內的共產黨員



 



1926年前,黃埔軍校師生有500多個共產黨員。周恩來曾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應廖仲愷之邀,任教授部副主任兼講授兵器學。中共「十大元帥」的林彪,聶榮臻,徐向前,陳毅等,也都曾是黃埔軍校的師生。



 



政治部有更多共產黨員,包括先後擔任政治部主任的包惠僧,熊雄,政治教官孫炳文,蕭楚女,政治部科員毛澤覃等。



 



教官區隊長金佛莊,茅延楨,入伍生指導員袁也烈等,也都是共產黨員。



 



黃埔軍校一期學生共產黨員有:陳賡、周士第、左權、蔡申熙、王爾琢、劉疇西等。



 



黃埔軍校第六期招收第一批女學員,如危拱之、張瑞華等,成為共產黨紅軍女將。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共清共」。黃埔軍校共產黨人退出城市,走向農村。黃埔政治教官熊雄、孫炳文、蕭楚女等都被殺害。國共兩黨,正式分裂。



 



蔣介石甚至通緝鮑羅廷,宋慶齡透過陳友仁告知,鮑羅廷由弋壁、蒙古,逃回俄國。



 



孫中山去逝前,鮑羅廷,宋慶齡守在床邊,彌留之際,交待汪精衛、何香凝:「要師事鮑羅廷」。鮑羅廷主導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的「亞父」。他把蔣介石推向權利的顛峰,落此下場,始料未及。



 



鮑羅廷曾主導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的「亞父」。(圖片取自網路)


 



鮑羅廷傳奇



 



1884年,鮑羅廷出生在俄國專為猶太人設立的「栅欄區」。1903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黨,1904年隨列寧到瑞士進行革命。



 



1917年10月革命之後回到俄國,參加共產國際一大與二大,1921年派駐德國柏林特使,推動革命。1922 年赴英國組織革命。1927年,國共分裂,鮑羅廷返回蘇聯。



 



1949年史達林排猶,鮑羅廷被放逐到西伯利亞,死於古拉格勞改營內。



 



台灣可從俄國猶太人經歷學到什麼



 



19世紀末,俄國有500多萬猶太人,占全世界猶太人的75%,他們多已「同化」為俄國人,在很多行業也己出人頭地。



 



1917年2月推翻沙皇的孟什維克黨,可以說是猶太人黨,而10月奪得政權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人物,也多是猶太人。



 



但是,俄國的「反猶排猶」運動,方興未艾,加上以色列建國,喚醒蘇聯猶太人的「民族意識」。



 



1948年,以阿戰爭,蘇聯猶太人委員會收到成千萬蘇聯猶太人的信件,希望能夠前往以色列參戰,為國家盡一己之力。蘇聯猶太人開始為以色列募款,籌措購買武器資金。



 



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大勝,進一步強化蘇聯猶太人的「民族意識」,刺激更多猶太人移民以色列。



 



1981年,哈佛大學出版傑克布斯(Dan N.Jacobs )「鮑羅廷幫史達林贏得中國」(Boroding helped Stalin win China)一書,認為如果沒有鮑羅廷幫忙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促成國共合作,中國近代史極可能改寫。



 



※作者為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創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