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民進黨人要記住這包羞忍辱的一幕──2022地方選舉系列之二

主筆室    2022年11月28日 07:02:00

選舉大敗,蔡英文依慣例辭去黨主席,果然開始有人認為,這意味著蔡英文已經進入「跛腳任期」。這種說法想當然耳,但不僅忽略了蔡英文身為總統的憲法職權與她的任期相始終,恐怕也沒意識到,即使在地方選舉大敗的此刻,蔡英文還是大於民進黨,是民進黨需要蔡英文,遠大於蔡英文需要民進黨。炒作蔡英文身為總統兼黨主席的敗選責任,說她從今以後開始「跛腳」,純粹是個拿來鬥爭洩憤的假議題。



 



敗選了,民進黨內檢討聲音不斷,有人說當初沒收初選是個錯誤決策,有人說派系「圈地」隔絕了外界的聲音,也有人說側翼粉專用力太過。其實,這些都是問題,但也可以不是問題。例如,民進黨這次唯一初選的屏東雖然勝選,但得票率是有史以來最差,原因之一是初選裂痕太深,黨內根本不團結,初不初選根本不是關鍵。而派系「圈地」劃地盤一直是民進黨的傳統,怎麼以前沒事,現在都出錯。至於同樣的「側翼粉專」,三年前才努力地拱蔡英文上位,現在卻都變成罪魁禍首?



 



民進黨在重大選務上一向是集體領導,敗選不會是單一派系或一個人的責任,而是集體的責任。民進黨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找戰犯,而是要想想自己該如何回應選民在這場選舉裡要告訴民進黨的事。至於該怎麼做?四年前那場大敗後的過程可為殷鑑。



 



首先是黨,蔡英文在四年前辭去黨主席之後,黨內深知不能再陷派系惡鬥,於是跨派系的青壯派立委連夜商議,共推謝系「大師兄」卓榮泰出任黨主席。面對大選的黨,業務單純,必須忠誠地執行跨派系的決議並守住黨機器,所以過渡黨主席輩份不用太高,但必須獲各派系,特別是可能的總統參選人的信任。民進黨人此刻要想的是,黨內有誰具備這樣的條件?特別是能夠公平地執行總統初選選務,又不會受到參與初選者的質疑。



 



其次是政,當時在蘇貞昌接任賴清德出任閣揆之後,嚴密地管控行政院重大政策,盡量產出讓多數民眾有感的政績,舉凡太過「進步」卻又容易引起民怨的政策,諸如「限塑」、「加速淘汰老舊機車」等政策全部留中不發,與民生高度相關的物價水電同樣也受到嚴密的監視。蘇貞昌作風強勢,不少派系大老與縣市長對他不滿。不過,蘇貞昌執行力超強,連一向跟他不對盤的蔡英文都沒話說,所以他成為過去近30年來任期最久的行政院長。



 



前天傳出民進黨敗選的訊息後,蘇貞昌隨即向蔡英文請辭並獲得慰留;由於是在立院會期中,這個慰留並不令人意外。蔡英文此刻要想的是,她是否打算讓蘇貞昌的閣揆任期與她的總統任期相始終?民進黨需不需要「換手氣」,讓一個新的閣揆陪他做完這最後一年半的任期?



 



最後是府,也就是身為候選人的蔡英文本人。在2018年敗選後,蔡英文積極尋求改變,不僅全盤接受幕僚的建議,努力接近社群媒體與重量級網紅,也定期召開「迴廊談話」,主動與外界溝通。在朝野關係上,她同樣主動出擊,聯繫拜會新當選的六都首長,在那場台北北門郵政大樓的「蔡柯會」裡,當時成為敗選之的的蔡英文滿臉堆笑,希望能全力拉攏柯文哲,而柯文哲卻老大不甩用斜眼瞧著她,如此包羞忍辱的一幕,代表的是蔡英文堅持求勝的意志,迄今猶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蔡英文已經不再是候選人,這個要向選民積極表達誠意、謙卑與改變的主要責任自然已不全在蔡英文身上,那還有誰可以擔?是執政團隊?或是目前最可能代表民進黨參選下屆總統的賴清德?執政團隊裡的每個人,尤其是賴清德,是否充分意識到改變的迫切與責任?



 



面對選戰,府院黨是一體的,它們各自有不同的階段性責任與義務,這其中,任何的小私小怨都微不足道。



 



不少民進黨人將這次選舉結果視為「鐘擺效應」,認為是選民在中央與地方選舉分裂投票的結果,14個月後的總統立委大選自然就會「擺回去」。不過,2019年有韓國瑜執意參選事件,有香港反送中事件,這樣的歷史如何能在2023年重演?更何況,在野黨會進化,選民一樣也會進化;若吝於向選民表達謙卑與改變,只想反覆軀動「抗中保台」的令箭,終將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