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台灣不該一次買3千萬劑BNT疫苗

陳嘉宏    2021年09月03日 07:02:00

台灣早在去年8月開始與德國BNT藥廠洽談疫苗採購,經過雙方多次的來回交涉,指揮中心在今年1月6日呈報行政院核定購買。我方在1月8日根據BNT藥廠要求調整新聞稿,原本已打算對外公告。不料,同天晚上BNT藥廠改口要求調整新聞稿中的「我國」兩字為「台灣」。我方如擬照做後,BNT藥廠卻一直延到1月15日要求重新評估疫苗量、調整時程,合約時程就是這樣延後數週。雙方換約不成,原本在今年上半年該到貨的BNT疫苗就在最後一刻被硬生生地擋下來



 



BNT疫苗採購案一直到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介入購買後才起死回生;所以,只要不是把自己眼睛遮起來的人,都看得這其中有不為人說的政治因素。這個政治因素不想在今年元月讓台灣政府買到德國BNT疫苗,卻在今年6月之後,同意讓鴻海永齡基金會、台積電及慈濟等民間團體採購到1500萬劑的BNT疫苗。這過程,也證明了幾件事:



 



第一、德國BNT藥廠的大中華區總代理是上海復興醫藥,在今年元月我與BNT藥廠簽約的過程裡,這家總代理已展現它可以左右BNT疫苗可否或如何進入台灣的實力。即使德國BNT藥廠曾私下表明不希望疫苗採購沾惹政治因素,但對台灣而言,相較於AZ、莫德納疫苗,BNT的供貨的確多了不可測的政治因素。



 



第二、「政治因素」讓台灣官方在購買BNT疫苗時鎩羽而歸,卻讓鴻海、台積電、慈濟可以在官方授權的情況下買到BNT,無非就是要證明「民間行,你官方不行」。從今年5月疫情爆發到昨天93萬劑BNT正式進入台灣,老共出一張嘴,順帶做個小動作,就讓台灣內部因為疫苗吵了4個月,連帶挑起朝野惡鬥,藍綠支持者互相怪責;這種面對主次敵人的區別對待,是典型的統戰手法,只是浸淫其中的台灣人多不自知。



 



第三、不同於五月中旬疫情爆發之際,疫苗無著的窘境;台灣的疫情從7月底時開始緩和,加上美日兩國馳援超過580萬劑疫苗,大幅抒解了疫苗的迫切性;若共產黨再扣住原本可以賣給台灣的疫苗,不僅造成上海復星的損失,還平白增加台灣人民的惡感,於是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換句話說,當台灣能夠充分掌握不同的疫苗來源時,原本買不到的BNT反而得以順利來到台灣。這是美日馳援台灣580萬劑疫苗的戰略意義,也是自助才能人助的道理。



 



郭台銘提議台灣應該趁此機會在明年一次採購3千萬劑BNT疫苗,姑且不論在病毒不斷變種情況下,這種單押特定疫苗的作法可能存在極高的風險;在上海復興醫藥可以政治因素左右BNT疫苗對台灣供貨的情況下,若還將有限的資源押注在BNT,這不剛好曝露自己的弱點給共產黨?



 



台灣不應該一次買3千萬劑BNT疫苗,但郭台銘呼籲台灣疫苗採購必須「量出為入」、「有備無患」,是個重要的提醒。疫苗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即使要超額籌獲,也必須分散風險,不能鎖定在單一來源,更要盡可能地掌握自己產製的能力,這正是過去半年的「疫苗之亂」給台灣的教訓。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