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愫欣:核四有任何事故 首都菁華區人口一個也逃不掉

崔愫欣/陳炳煇/江雅綺    2021年11月07日 20:12:00

2011年的《自然》期刊上,世界核能運作組織(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為核安組成)的主席說,人口密度是核能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若我們以台灣的人口密度,計算核電廠周遭30公里內的人口數。位於新北市國聖的核二廠,發電量1933mw,周遭30公里有550萬人; 位於金山的核一廠,發電量1208mw,周遭有470萬人。如果位於貢寮龍門區的核四重啟,預計2700mw。首都周圍600萬人口由三個核電廠包圍,已經是世界上核電廠附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難怪核安專家以「真恐怖」(scary)來形容。



 



日本對細節的重視以及管理的精密,會遜於台灣嗎?日本311福島事故的災情,若換算成台灣:在核四周遭20公里強制撤離,30萬人;周遭30公里在家避難,350萬人;80公里(美國僑民撤退),847萬人;100公里,連續高輻射劑量,975萬人;250公里,自來水輻射超過飲用標準,1584萬人。易言之,幾乎全台灣的人口,都會受影響。



 



以天然條件而論,台灣腹地狹小人口密集、又多颱風地震。根據全球地震風險評估模式,全球有12個地震高風險核能機組,其中6個在台灣。何況依據2019年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公布的核四海域地質調查報告,一條長達2公里的S斷層就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穿越整個廠區。



 



再以首都市中心的忠孝東路四段為例,它距離核一廠27公里,距離核二廠21公里。倘若核四重啟,該地點距離核四廠僅有37公里。若有任何事故,首都菁華區的人口,一個也逃不掉。



 



台灣蓋核電廠,倚賴國外技術,德國則是有能力自建核電廠的國家,但德國長年推動廢核,難道科技先進的德國反倒不懂得什麼是安全的能源選擇嗎?福島事故後,德國總理梅克爾說,即便日本這樣的高科技國家、都無法避免核電風險。很快德國國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總理梅克爾提出在2022年全面廢除核電廠的決議案。



 



根據《2021核能產業報告》,至2021年7月1日,全球33國家總共有415個核能反應爐(reactor)在運轉。而1989年的數據,則是418座。從1989年到2021年,即使科技在進步,全世界的核能反應爐反而減少。



 



從1975年,新建的核能反應爐達44座的高峰,之後就呈現下降趨勢。在2011-2020年期間,全球新建中的反應爐總共57座。再根據國別計算,18個核能機組(unit)中,三分之一的新建案主要在中國。



 



不妨先問自己一句:一部用30年前老舊技術設計的拼裝車,多年未開,一旦發生事故影響全台灣,你會堅持把這部車,開上地震最頻繁的高速公路嗎?



 



以台灣如此有限的先天條件,這涉及全台人民生命健康、環境未來的選擇,答案已經再清楚不過了。



 



※崔愫欣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陳炳煇為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江雅綺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