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國境之北的公民電廠

郭慶霖    2020年08月23日 07:00:00

核一、二廠自1970年代至今,如影隨形與北海岸居民纏繞了4、50年,如今核一、二廠將分別於2019與2023年陸續除役,兩座核電廠除役在即,核廢料將如何處置?除役後的電廠如何再利用?長期以來地方發展的受限,除役後地方如何再生?告別核電後的下一步,北海岸將要核去何從?



 



北海岸有著豐富的人文自然生態,然而美麗的家鄉卻因過去政府獨裁壟斷的決策而改變,未經適當選址與環評的核電廠,造成地方珍貴的文化生態消失、居民為此遷移散落各地。如今台灣核電廠陸續除役,也牽扯出更多層面且沉寂已久的問題,台灣使用核電至今40年核廢料卻仍難解,一再顯現國家核廢處理政策不周全、現行法令不足、社會溝通不良,導致核廢料處置至今停滯不前,最終處置場未能有效推動,地方父老憂心將永遠與核廢料作伴。



 



同時核電除役長達25年,仍需投入資源與人力監督,但過去在地的反核居民已日漸凋零、地方人口外移,面臨世代斷層,不論是環境監督或是地方轉型,都急需加速吸引與培育人才。



 



為了從犧牲的體系走向支持的體系,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拋磚引玉,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與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共同發起『陽光海岸、綠益創生』綠能公益計畫,邀請社會大眾透過捐款與出資的方式,集結大眾的力量支持綠能發展,在「金山皇后鎮森林」露營區屋頂設置太陽能板,以綠能公益模式串連多元行動者,集結公益、環保、社區與企業之力發起公民電廠,希望在台灣最多核電廠所在地的北海岸,興建一座國境之北、由核電廠所在地居民與台灣人民集資參與的太陽能公民電廠。



 



核電是種集中壟斷的發電型態,核電廠興建過程仍處於戒嚴時期,缺乏民眾參與機制,在地居民在核電除役後,透過群眾集資興建公民電廠,脫離過往發電風險集中且不正義的核電廠,有促進地方能源轉型的指標意義。而在核電除役的漫長25年中,太陽能電廠20年的發電年限,可使民眾在每年獲取售電收益時,也可幫助在地監督的力量,持續關注進行中的除役工程。



 



不僅如此,『陽光海岸、綠益創生』目前更是本島最北的太陽能電廠,其意義與中南部光電廠不同,當日照條件不佳的國境之北都可興建光電廠時,相信台灣各地都能做到,扮演重要的領頭羊,也是未來北海岸能源社會教育的重要基地。



 



作為台灣第一座核電廠旁的公民電廠,極具社會意義,案場正位於露營區,每日皆有許多親子家庭走訪,未來作為教育基地,不僅可講述核電與北海岸的歷史,更可透過民眾發起、自主參與發電,成為實現「民眾能源選擇權」的積極公民行動,北海岸風光依然明媚,未來一片光明。



 



※作者為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