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式備戰反而可能會弄丟台灣

鄭政秉    2023年08月24日 07:00:00

一、台海局勢越發緊張,本土派是否可能丟失台灣?



 



自從2021年香港被中共強制收回之後,習近平奪取台灣之意圖已越來越清晰。俄烏開戰之後,全球戰爭走勢更加複雜、對抗局勢更加升高。從全球衝突不斷加劇的視角,台灣被中共攻擊的可能性已經與日俱增。但台灣本土派的領袖及菁英們,卻似乎和多數國際戰略專家的判斷背道而馳。從海外看局勢,台灣內部空前的樂觀、空前的自信。這種集體阿Q式的認知與備戰,恐怕不是真正在保衛台灣。後果之一是「誘敵」,後果之二是盟友們懷疑台灣自衛的決心,後果之三是賴副有可能因此而丟掉2024總統大選,進而丟掉台灣。阿Q式的應戰最終為台灣帶來的恐怕是禍,而不是福。



 



二、本土派備戰像穿著國王的新衣



 



在七十年的承平之下,在前幾任總統接連對台灣兵源的大幅裁減之下,在兩岸交流越趨頻繁之下,台灣似乎已漸漸習慣共軍或隱或顯的軍事威脅。2021年香港被回收,台海緊張日漸升級。也不願投降的藍營只能祈求中共過去的和平統一政策重現(而不只是選前的欺騙),一直反中的綠營則深信強大的美軍必能輕易嚇阻或擊敗腐朽澎風的共軍,又或者習政權必會因為內部敗壞的急遽擴大而垮台。



 



但隨著國際對抗局勢日漸複雜,美日等盟友對台灣的軍事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時,世人皆知未來這場戰爭的主角 -- 台灣的自衛能力,將直接影響抗中的勝敗及盟邦將士的傷亡規模。台灣如果自衛能力強大,盟軍透過海空軍的補強,可能不致有大量軍隊的死亡。反之如果台灣的自衛能力太弱,來救援的美日軍隊必將大規模傷亡。因此隨著戰爭可能的升高和逼近,近期盟友們對台灣貧弱的防禦能力及決心紛紛提出警告,接連拆穿台灣國王的新衣。



 





台灣的自衛能力,將直接影響抗中的勝敗及盟邦將士的傷亡規模。(攝影:陳愷巨)


 



最新的事例是八月八日,日本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在台灣演講時提出的三大呼籲:1. 台灣要有軍備上的實際嚇阻能力; 2. 台灣要展現自我防禦的決心; 3. 要讓中共相信,台灣在面對共軍來犯時有拼死的決心。麻生太郎是繼安倍晉三之後對台支持力度最高的日本領袖,但他也需要台灣的「能力和決心」做後盾;臨危時,他才能強而有力的要求日本軍民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戰。



 



其次,近期在台灣本土派中頗有人望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葛萊儀研究員,數周前在她們的新書發表會上,藉由她的團隊成員,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的卜睿哲,重提台灣的軍費增長過慢以及防衛決心不足的事實。此外,最近多位美國深度知台的智庫研究員,例如史丹佛大學的台灣問題專家,Oriana  Mastro教授,也清楚地向海外同行們傳達台灣的自我防禦能力嚴重不足的缺陷。



最後,最知名的就是去年七月,川普的前國防部長艾斯培對台灣提出的四大建議:1. 大幅增加國防預算;2. 軍備戰略上應更強調不對稱作戰;3. 加強徵兵制度,延長義務役期;4. 加強後備軍人動員能力。



 



綜合以上,當戰爭越來越逼近時,即使對我非常友好的國際盟友,也不得不對台灣的戰備不足及自衛決心的缺乏感到擔心。因為這就表示台灣有可能被共軍速戰速決;即使趕得及馳援,除了必須緊急通用優勢的海空軍之外,還要在實際戰鬥中,付出巨大的傷亡。但是台灣軍民自己卻躲在後面,呼喊盟軍努力衝峰陷陣,卻巴望自身不用涉入。



 



三、台灣為什麼一直在誘敵?



 



美前防長艾斯培說戰備不足易誘敵。是的,台灣近年一直在誘敵,因為台灣自身一直是美日守護台灣聯盟中的最大破口,而且持續未見大幅補強。除了前述的軍事預算過低、兵力短缺、欠缺系統防禦戰略及後備動員能力不足之外,台灣最大的問題還是本土派的領袖及菁英以阿Q式的心態迎戰。



 



老一派的國安專家仍活在美日無限強,中共無限弱,中共不敢招惹美軍的舊日情境中。新一輩的台派菁英和支持者都在「鬥而不破」、「台灣空前難受,台灣卻空前安全」 的說詞中尋求心理安慰;或者篤信中共內部問題日益嚴重,不日將自行崩潰的預言。



 



藍營留下的禍根的確盤雜,尤其掌控著軍隊、國安、調查、情報的黃埔軍事系統。當年蔣軍每年數百位精實訓練的軍官,如今都位居軍事安全部門的高位,都是台灣阻止中共入侵的主力。但他們可有五分之一的比例願意為台灣、為民主自由而戰?黃埔自身價值錯亂,怯於表達敢死必死的決心,卻擅長宣傳戰爭的可怕和敵方的強大;普遍流露未戰先敗的心態,卻不知弱小的烏克蘭也能痛擊強大的俄羅斯。



 



民進黨已經執政二十年了(將李總統的後半任期也算入),每年都有大批青年才俊爭先恐後地投入選舉;卻未見多少菁英投入在軍事、國安及國際外交上的細部掌控或系統式的重建上,導至當前戰爭意料外地快速逼近時,才發現已掌權二十年的本土派居然在國家最重大的軍事抗敵上幾乎繳了白卷;如今仍受制於怯戰避戰的黃埔系統,是否足以應戰都毫無把握。



 



近幾年民進黨執政時在大型弊案上的爆發的高官人數,遠遠超過其在國安及軍事上派入並已能掌控關鍵資源之骨幹人數。可見得,本土派掌握這個長期由黃埔掌控的備戰系統之困難,也反應出二十年了,民進黨掌權菁英們只熱衷壯大派系、承上意、佔位子、搶資源,但對於真正關係到台灣生存命脈(是否能抵擋共軍侵略)的根基工作,卻興趣缺缺或甚至毫不用心。因此當習近平早志在攻台,而在建軍備戰上已躍身一大級時,台灣卻仍深陷於軍隊高層系統充斥著統派及投降派的困境而無法突破。



 





過去二十年,民進黨掌權菁英們只熱衷壯大派系、承上意、佔位子、搶資源,但對於真正關係到台灣生存命脈的根基工作,卻興趣缺缺或甚至毫不用心。(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台灣一直在誘敵! 所以雖然近年來美日盟友已在軍事佈署及援助上對台大幅加碼,雖然普丁「速戰速決」的奇想在烏克蘭已摔得鼻青臉腫,但知台通台的習近平仍然熱衷規劃「攻台速戰速決」-- 數日拿下台灣,這個看似不理性,但卻有幾分真實基礎的戰術。



 



四、欠缺勇氣的執政團隊很可能輸掉台灣



 



2024年的台灣總統選舉,不僅攸關台灣民主派政權是否能夠延續,也關係到西方民主陣營是否能夠有效嚇阻習近平專制聯盟的擴張。目前領先的賴副總統的民調一直未能過半,面對未來確實是危機重重。一旦藍白整合成功,本土政權很可能丟掉台灣。



 



除了在近期「討厭民進黨」運動中被渲染的各種墮落的現象之外,民進黨的一個根本的弱點是欠缺面對戰爭的勇氣。「抗中保台」究竟只是民進黨虛構的「芒果乾運動」,還是習近平真實的侵台威脅?



 



事實上,在近年台海危機螺旋式的上升過程中,習近平的野心和企圖已非隱而不宣,而是全世界昭昭可見。亦即抗中不僅能夠保台,也是本土派政權在選舉中最大的利器。



 



回顧台灣最近二次總統選舉的大勝之因,並不是民進黨候選人的特質,也不是選舉政策多麼出色,而是「抗中」+「年輕人」這二大關鍵要素的發威。2014年的少數的台灣理想青年,憂心ECFA的服貿簽定將吞噬台灣的服務業;在無懼馬英九政府的司法恐嚇下,發起了風起雲湧的太陽花學運,造成本土派在當年縣市長大選及隔年的總統大選中,大獲全勝。



 



2020年的台灣大選前夕,另一個大型的「抗中」+「年輕人」的戲碼在香港上演。雖然ㄧ海之隔,但是勇敢的香港年輕人(仍是少數),全面性地感動了台灣的年輕人和公民社會。使得2018年台灣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雖大敗,但2020年的總統選舉,蔡總統卻又大獲全勝。



 



2024年的大選前夕,中共較往年更加倒行逆施,此刻的「抗中」運動已不再侷限於台灣及香港,而是全球性地抗中。亦即美、日、韓、澳、印、菲等國對中國的反抗較台灣更盛。



 



但這次全球抗中風潮中,台灣卻因為欠缺「勇敢的一群人」衝在前頭,帶動台灣的全民抗中意識(縱使曹興誠、李喜明及吳怡農的黑熊學院/全民國防已燃起部分年輕人的熱情,執政高層仍然不敢大步跟上)。賴副的民調只能苦守綠營基本盤,難及蔡總統前二次大選過半的支持率。因為2023年的民進黨,不僅醜聞持續纏身,而且無法勇敢地以抗中做為青年人之表率,反而站在年輕人的對立面,任憑白藍抨擊民進黨的貪腐怯弱,卻無力反擊。



 



五、選後再調整阿Q式的應戰模式嗎?



 



阿Q式的應戰可以為台灣帶來和平嗎?賴副訪美宣示和平企圖後,民調開始穩穩過半了嗎?拜登新啓動的美日韓東亞小北約可以有效嚇阻中共侵台的野心嗎?



 



事實上,賴副回國後,中共新加碼的武力升級恐嚇以及台灣社會仍未降溫的「討厭民進黨運動」,有可能因為賴團隊的短視及怯懦,而最終一舉促成藍白合作,一舉下架民進黨,協助習近平不用出兵就能永遠地拿下台灣。



 



執政者及賴團隊真的要展現無畏的大格局,正視中共隨時可能的犯台,選前就要展現守台的決心及行動的大調整。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