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會侵略台灣的可能因素有⼀個假設是:「因為台灣在獨立的路上已走太遠,所以中國⼈⺠解放軍將沒有選擇。」在這樣得脈絡下,中國將別無選擇,⽽台美雙⽅將因應⽽⾏。在台美關係深化的同時,也不意外中國對台⽂攻武嚇更甚以往。
近期的爭論起源於9⽉22⽇美國知名國防與外交政策專家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該⽂簡直是檢討受害之經典,他斷⾔ 2016年⺠進黨的勝利破壞了中國領導⼈的戰略,也就是藉由與台灣建立牢固的經濟互動,⽽使台灣⼈願意接受統⼀。
卡彭特明確的將兩岸緊張局勢歸咎於他所謂的「⺠進黨長久以來的政治控制」,⽽這邊的「控制」是指⺠進黨在最近兩次全國⼤選中表現出⾊。⽽就是那些主張美國隔岸觀火的主要論述。
但好險卡彭特的看法並非主流,前美國情報官保羅希爾(Paul Heer)表⽰,中國並不是在找攻打台灣的機會,與此相反的,中國在找「不」攻打台灣的藉⼝,⽽危險的點是中國認為美國正火上加油。
同樣是退休的前美國情報官,柯佛(John Culver)撰⽂⾄澳洲智庫「洛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發⾏的國際關係刊物《The Interpreter》,其⽂《未完的中國內戰》指出,中共認定的「勝利」是政治層⾯更勝於軍事層⾯,柯佛亦稱,中國並不想因攻打台灣⽽使軍⼒受損,因此台灣⼈抵禦的決⼼及美國介入的意願,使得中共長期以來只能裝腔作勢。
本⽂的重點不是爭論統⼀台灣對中國領導⼈的重要性,⽽是既然台灣議題對中國如此重要,北京在處理台灣議題時可能靈活應變嗎?不論是卡彭特、保羅希爾或是柯佛,他們都認為美國和台灣都須避免中國陷入困境,雖說是中國⾃⼰造成的⾃我困境,因中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部分。
北京對於脫困於「⼀個中國」的困境似乎興趣不⼤,但這不是鐵板⼀塊,有改變的空間。柯佛(John Culver)指出從中國開第⼀槍開始,就再也不是「未完的中國內戰」了,原本的「內戰」會瞬間變成中美戰爭,台灣成兩⼤軍事強權的⾸個戰場,⽽中共認為戰爭相當合理,因為能重建中國的東亞主導權。美國盟邦和夥伴也很難對台灣蓬勃發展的⺠主和2400萬⼈袖⼿旁觀,以及不反抗⽽造成的延續性影響之間作抉擇。
簡⽽⾔之,若認為中國統⼀模式為和平、武⼒⼆選⼀,就過度簡化中國認知台灣議題了。
※本文為Global Taiwan Institute 全球台灣研究中⼼提供/作者為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AEI)的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亞太地區的軍事國防政策、中國軍事現代化、兩岸關係、與朝鮮半島國家安全議題,現為AEI 年度國家安全政策和戰略執⾏經理、GTI資深研究員。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