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國家應該花錢教「新住民語」嗎?

盧明珠/海倫金桃    2017年02月24日 07:00:00

近來台中市政府編列預算,在多所小學開辦「母語傳承課」或「東南亞母語班」,引發正反不一的評價。我本身旅居海外從事華語文化工作,因此特別留意到我國教育界和對外華語教學界的反應。



 



例如公開社團《對外華語/漢語師資動起來》的討論串中,即有「老師」指出:「我是不太懂這個政策的精神是什麼… 以往,討論的議題是新住民的家庭,孩子由於母親中文能力之故,往往需要更多幫助去加強孩子的中文能力或課後輔導。曾幾何時演變成得花錢去教孩子東南亞母語了?… 是不是把錢花得更有價值、更有效益,會更好?」



 



姑不論這些自稱是「老師」的批評者,不認識或不採納後現代批判理論上,有關「去中心化」的教育哲學問題,光是最基本的「差異政治」衡量即已認識不清。



 



差異政治的衡量在於瞭解「強勢」與「弱勢」的關係,最膚淺的方法可從數量觀察。不知道新住民子女在我國是沉浸於比較多華語環境還是母語環境?不知道我國挹注國語文的教育資源多還是新住民語的教育資源多?不知道我國社會的強勢語言是華語還是新住民語?



 



退萬步言,當年國家有能力把日語和台語為「母語」的我國社會強勢改造成今天這個模樣,憑新住民的社經地位和政治能量,倘若不獲得國家教育資源的支持,如何培力其子女妥為傳承母語文化?



 



延伸閱讀:新台灣之子可為新南向政策的動力火車頭



 



孩子只會覺得「學校大家都講國語,我幹嘛要會越南語?」就像我小時候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我聽中廣白銀阿姨、看華視李豔秋,我國語說得極好,幹嘛要會台語?這又不是官方支持的語言,只是鄉下沒念書的阿嬤在講的語言。」從而輕視己身所從出之母語文化。



 



國家幫助國民擁有更完整的文化觀點和傳承能力,同時學習自尊與尊重多元,把錢花在這裡到底有什麼不對?



 



部分論者繼續帶著那種「漢族本位主義思想」在校園中誤人子弟,假經濟效益名義行歧視少數之實,包藏禍心,令人擔憂。



 



※二位作者分別為鬼島明珠婦女沙龍召集人、執行秘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