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學術交流別設潛規則

張廖萬堅    2017年03月09日 07:00:00

去年12月,世新大學為邀請11位中國學生來台研修,竟向中國大學呈交「一中承諾書」,稱學生赴台「僅學術交流及研修學習活動,課程內容不涉及任何政治敏感活動,不從事任何有關『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等方面活動。」教育部國際司長楊敏玲一開始稱此事為個案,到了隔天卻變成有6所大學,後來又傳出至少30校,而且是從馬政府時代就已經開始,其中竟還有國立的清華大學,顯見此事不但不是「個案」,而是積弊已久的「潛規則」。



 



當政府對兩岸關係的處理採取審慎態度時,這些大學是不知道此事的敏感性,還是為了招生而明知故犯?抑或是受到中國方面要求脅迫?針對這些大學,在教育部的職權範疇內,應如何懲處?懲處的層級?教育部是否能對此事深入調查?



 



延伸閱讀:一中承諾書裡的浮士德交易



 



接二連三的問號,背後是日益加深的疑懼,擔心這種對於言論自由、學術自主與政治思想的閹割變成常態;擔心中國會利用大學的招生壓力來扭曲教育的本質;擔心這只是冰山一角,學術界有更多自我審查。



 



世新大學與清華大學皆發表聲明稱該承諾書僅為表明「學術交流不涉政治」的立場,若是如此,在大學自主的原則下教育部給予支持或同意也是在所難免,但為何要特別指出「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及「台灣獨立」呢?這麼明確的用語,套句退將吳斯懷的話,這樣的承諾書「有針對性」,很難不引起台灣社會反感,使整件事變得更加複雜。試想在台生赴陸就學時,有可能要對方承諾「學術交流絕不從事任何涉及『兩岸統一』、『反對台獨』等方面之活動」嗎?



 



延伸閱讀:大學精神不該向中共統戰低頭



 



作為主管機關的教育部,除了針對此次事件究責外,更應該往前調查馬政府時期為何就有這樣的承諾書?這些承諾書是否都如世新、清大一樣,反對特定政治立場?這麼多大學都簽過承諾書,教育部有可能渾然不覺嗎?還是被詢問後默許此事?如何針對中生來台就學的相關事宜,建立合理的監督制度?一中承諾書已變成這麼廣泛的風潮,教育部顯然有責任要找到成因。



 



近年來兩岸交流,中國方面凡事劍指政治,過去就曾要求赴中演藝人員表態挺統一,若世新大學的一中承諾書確實是出於中國的「善意」也不令人意外,只是當學術交流受到如此扭曲,這樣的交流還有意義嗎?



 



台灣是個自由的地方,主張台獨、統一都受言論自由保障。在學術的場域,當然希望能夠避免觸及政治,但禁止談論特定的政治言論,已遠遠超過「避免政治活動」的範疇,形成對於學術自由的閹割。學術交流對於兩岸關係有著極重大的意義,這一點相信中國也不會否認,然而限縮了講學自由,還剩下什麼能交流呢?



 



※作者為現任立委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