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共「六中全會」確立了「習核心」政治地位,今年則適逢中共「十九大」換屆,國內對於中共兩岸政策走向多有揣測;其中,某些兩岸相關學者以及前政府官員,或基於黨派立場,無視新政府對兩岸關係所釋出的善意,對兩岸前景語多恐嚇,認為中共十九大後對台政策將由軟轉硬。
然而,也有北京學者認為,對台強硬並非中國對台政策的最終目標,當中共中央政局穩固,政策空間將會更大,十九大後,反倒在兩岸關係上會更有彈性,目前兩岸大交流、大發展的勢頭終結,但並非完全反轉,兩岸下半年突破可能「非常困難」,但也不排除任何可能,「習總書記還是比較大開大闔的」。
兩岸關係一向是國人最重視的議題之一,但也最常遭到「外銷轉內銷」,台灣研究兩岸關係應該是作為在大國博弈的夾縫間求取生存的方向指引,但過去特定政治勢力卻總是意圖壟斷兩岸關係解釋權,使得兩岸關係議題脫離現實,淪為恐嚇叫囂,藉此進行國內政治操作,不僅對台灣毫無幫助,也成為兩岸關係的絆腳石。
台灣正逢產業結構轉型關鍵時刻,中國也是多事之秋,不僅正在進行「穹頂之下」產業結構調整,軍事上同時進行軍區整併的大改造;對外關係方面,美中南海衝突,加上川普的不可預測性,讓中共當局神經緊繃;薩德入韓問題不僅引起全中國仇韓意識,本質上也對中國在東北亞以至於整個東亞國家安全戰略布局造成嚴重挑戰。
中國與印度的矛盾也方興未艾,首次中印戰略對話雙方話不投機,人民政協網以《中印首次戰略對話結束 印方或帶著失望而歸》下了註解,印度在要求未獲同意下,新德里國會2月13日邀請台灣立院代表團訪問印度,中國解讀為印度打「台灣牌」。
兩岸問題不是國內政治互鬥工具
東海、南海及台海「三海連動」,台海位居其中關鍵核心,對中國而言,在此對外多邊緊張的關鍵時刻,自然不希望台灣成為問題,給予對方打「台灣牌」的機會,事實上,穩定和平的台海情勢,不僅是我方政府所追求的目標,也同時符合北京的戰略利益。
對台灣而言,當然也希望排除兩岸紛擾,能專心拚改革、拚經濟。在此時刻,兩岸關係實在不應又淪為國內政治互鬥的工具,要穩健經營兩岸,應重視知己知彼,了解對岸當前對兩岸問題的核心思維。
去年大選後,對岸涉台圈出現「喊打喊殺」的政治氣氛,已經明確轉向,南京軍區前副司令員中將王洪光公開提出「武統說」,遭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研究部主任滕建群公開嚴厲批評,稱「動輒言武和以武相逼,是不負責任之舉」。
從去年底,尤其是今年農曆年前以來,對岸涉台圈出現深入學習「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風潮,對岸媒體此刻高舉深入學習習近平對台思想,政治意涵不言可喻,對今後兩岸關係發展影響至關重大,當前國內要談兩岸關係,首要工作就是研究瞭解「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內容,知己知彼,正確互動,確保不會彼此錯誤解讀訊息。至於過去那種「外銷轉內銷」動輒恐嚇的政治性操作,可以休矣。
※作者為立法委員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