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中國實際呆帳、壞帳比表面更氾濫的訊號

張碩陽    2023年07月28日 00:00:00

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布《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擬取消境外非金融機構不能作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出資人限制,並取消境外金融機構作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出資人的總資產要求。換言之,中國希望能吸引更多外資挹注資金到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所謂資產管理公司,是一種專門處理不良資產的金融機構,其中不良資產主要是指銀行或金融機構持有的無法回收或有風險的貸款、債券等金融資產,也就是俗稱的呆帳。而資產管理公司以較低金額從原債權人手中購買不易受清償的債權後,會再向債務人尋求清償,因此有時也會被戲稱為合法的討債集團。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性質比較特殊,不僅多數屬於中共國務院決定設立且具國有性質的機構,更是專門收購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地位十分特殊。因此,中國放寬外資挹注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限制,表面上的理由為對外開放、堅持金融業市場化改革以及吸引境外資本、人才,但筆者認為在這個時間點開放,理由不可能這麼單純。



 



眾所周知,中國近期經濟狀況不容樂觀,連帶導致國家財政情況堪憂,其中又以「樓市經濟」的崩盤為一大問題所在。據經濟日報報導,在2022年年底時,中國四大銀行對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率,較前一年大幅增加,且推估不良率會續升。此外,觀察中國官媒可以得知,為提振萎靡的經濟成長,中國政府在政策面不斷要求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如此一來,中國國有銀行勢必得因應中央政策而放寬審核標準,則難以回收的不良貸款會持續增長就不令人意外。



 



再者,有不少證據顯示,中國為擴大其國際影響力,通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向亞非歐國家提供巨額貸款。但此類小國通常還款能力不佳,造成中國自身難以求償的景況。據路透社報導,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為了拯救自己的銀行,中國更開始進行國際紓困貸款的高風險業務。



 



綜上所述,雖據中國官方公開數據所示,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略有緩和,但整體情況仍不容樂觀。而中國在現今國內經濟疲軟的情形下,研擬放寬外資挹注資產管理公司之限制的相關措施,或許正代表著其呆帳、壞帳的問題比明面上所示的更加氾濫,必須倚賴外資奧援才能妥善解決。否則依中國一慣的作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此種涉及國家金融大業的國有企業,怎麼可能會因為單純的「對外開放」就讓外資能輕易地進場呢?



 



※作者為中國大陸研究所研究生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