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中共未來五年的「二十大」將近,在帷幕之下的黨政軍異動備受外界關注,由於反腐留下的世代真空,如何任用年輕將領填補缺口,備受外界重視。新一代的解放軍領導階層的經歷看似更重視台海經驗,但卻未能解決本質性問題。即使政治可靠,聽黨指揮,面對國際戰略的波瀾和中美競逐的長期賽局,具備國際視野與高科技背景的人才仍嫌不足。
面對結構性問題 未能找對人選
在2012年的「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動之後,陸續成立火箭軍與戰略支援部隊,看似拋棄大陸軍主義,實際上在晉用的人員仍以陸軍為主。2021年晉升的上將之中有9分之6為陸軍出身,2022年晉升的8人中雖僅有4人為陸軍出身,但是五大戰區的司令員都是陸軍上將,即使人員中有兩棲奪島經驗,卻未顯現關心鄰近地區的國際戰略大局能力,以及面對美國印太戰略應具備的海權與地緣思維。
面對中美貿易戰造成中國的科技衝擊已深入軍事科學層次,即使重用軍科院長楊學軍並升任為上將,也難以擺脫現實的制約對症下藥。楊學軍的得意成就為天河-1A超級電腦,最高運算峰值可達每秒4,700萬億次,並且有優異的浮點運算能力。但是其搭載的FT-1000飛騰處理器採用的是台積電16nm的製程,未來台積電恐怕不會再提供此一等級的服務。
解放軍雖然同步發展量子電腦,但是在可編程光量子計算晶片的技術上,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自2018年以來的進展有限。軟體方面同樣仍未能走出大量採用開源軟體的問題,麒麟作業系統仍是基於Linux Ubuntu版本,其他包括SLURM和Lustre叢集的基礎仍未能國產化。換言之,計算機科技的基礎科學理論與底層規範仍在遵循美國的知識體系,若無法與西方國家進行正常交流,仍不利於技術的突破與創新。
「軍中習核心」 用人唯政治正確
由於習近平二十大創下連三屆的先例,為維持政權穩定,將領的任用仍重視「政治可靠」,特別在近年反貪腐的過程中掃除不少高階將領,因此用人的淵源格外重要。以任職東部戰區司令員的林向陽為例,可說是習近平親信中的親信,他和習近平的淵源可能追朔到1985年習近平任職福建期間,林向陽幾乎和習近平早年的經歷重合。
作為福州人的林向陽又熟悉福建當地風土民情,不排除早年就對習近平效忠,才能在不到三年的期間內升任上將。2019年後他從河北保定調任駐地浙江的原72集團軍軍長,並且將其早年在福建的對台實戰演訓經驗擴大複製。
再次之者是篤信習近平自上任以來反覆提倡的雷鋒精神,並以此作為政治正確的評斷。解放軍陸軍政治委員秦樹桐,長期服役於原南京軍區,他的父親曾跟隨習仲勛參加韓戰,與習近平有一定的淵源,更是政治可靠的雷鋒精神學習者,2019年6月,晉升中將,2022年1月,晉升上將軍階。
陸軍出身的南部戰區司令員王秀斌,曾任第一集團軍軍長,又有著將近二十年的兩棲登陸操演經驗,由於也是雷鋒標兵,2019年升任中將,2021年再任上將。秦與王兩人都在60歲之前升任上將,並且都是在升任中將後快速晉升,雷鋒精神亦是終南捷徑。
前段時間曾被媒體傳為叛變的原北部戰區司令員李橋銘,曾以基層戰士身分經歷中越戰爭,可望於二十大後更上一層樓,他反對軍隊國家化,並曾在撰文「蘇聯軍隊非黨化的歷史悲劇」支持習近平,在政治上因此受到信任。在習近平主政期間,對於服膺其提倡的意識形態者,才是真正政治正確的「習家軍」,這也一定程度上讓軍隊的高階人才分心於非軍事專業,甚至更偏好投入政治正確的事務。
不限台海場域 更重視周邊奪島能力
在政治正確的用人排序之後便是實用主義,如何穩定周邊情勢也是習近平關切的政治問題,需要專於軍事戰略層級的工具人。海軍司令員董軍是兩棲艦艇指揮專家,並且重視海軍陸戰隊的編成和發展,在南部戰區任職期間,重視兩棲奪島演練,對於南海島礁問題有相當經驗。
海軍政治委員袁華智曾長年參與歐洲遠洋任務,並主持吉布地、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的遠洋任務,熟悉「海上絲綢之路」情勢。早年曾在西沙群島抗擊越南,是少數具備國際事務經驗又具備實際前線經驗的將領,此外他也重視發展直升機兩棲奪島能力,對於台海演訓也相當熟悉。
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校長許學強,2010年獲得「全軍優秀指揮軍官」稱號,擅長奪島演訓,特別是外科手術式遠程精確打擊。他曾駐地於浙江的原29師航空兵,與習近平也有一定的地緣關係。在中國的遠洋戰力成熟之前,解放軍仍可能關注於周邊海域的防衛性攻勢,擴展無人機與直升機的海陸空三棲奪島能力,更在烏俄戰爭後受到重視。
實戰經驗寶貴 「越南幫」仍有任用
陸軍司令員劉振立曾經擊退越南軍隊36次,又曾多次參加上海合作組織跨國演練,是解放軍同一代人少數具備實戰與多元演訓能力者。特別是他在資訊化與智慧無人載具的應用更早至其少將時期,是少數具備實際的地空一體和立體管控機動能力的指揮官。
汪海江具備印度邊境作戰經驗的汪海江,以實戰經驗擔任西部戰區司令員。即使他曾是郭伯雄舊部,並且長期在蘭州軍區服役,但是在2011年最早在蘭州軍區提出「人人有電腦」的建軍目標,並且成功打造資訊化轉型。此外,汪海江不只具備中越戰爭經驗,2016年曾連續在西藏邊區海拔4000公尺的駐點10個月,幾乎大半人生都在中國西半部邊區渡過。
國際戰略與知識專才拔擢有限
空軍司令員常丁求出身於基層部隊,重視基層飛行員心理問題,更親自推動成立飛行員心理素質的研究。他曾於2015年擔任少將期間親自駕駛殲-10A飛越天安門受檢閱,政治方面備受習近平肯定,因此於54歲之齡刷新公開資訊中最年輕上將的紀錄。
2018年9月11日,他以大陸中央軍委副參謀長的身份出席美軍印太司令部的年度各國軍事將領會議,與當時的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Scot Davidson)舉行雙邊會談雖是近年罕事,但是他的學養和經歷缺乏國際經驗,對於外軍交流和國際戰略的認識有限,長處更偏向於軍事甚至戰術層面。
反觀中部戰區司令吳亞男是少數有博士學位的將領,也有跨國演訓經驗者,曾主持赴馬利的維和任務和中俄的東方系列演習,卻在60歲升任上將。戰略支援部隊司令員巨乾生是網路專家,擔任主導對外資訊戰的重要角色。他曾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任職,經歷跨越太空、電磁和網絡作戰領域,也支持量子通訊技術的發展,也是在60歲才升任上將。
面對國際戰略與科技的多重挑戰,解放軍未能任用能解決關鍵問題的知識性專才,甚至排序在政治和實戰能力之後,將使得國際戰略的研判和高科技戰爭的準備受到侷限,亦不利於面對當今瞬息萬變且陷入高科技之爭的國際格局。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