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一如主流學界預期走向第三任期,在政治上不只實現三連任之舉,也將如其所願將「兩個確立」寫入黨章:「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或將成為毛澤東之後第一位集大權於一生的終身獨裁者。然而,在其創造21世紀政治神話的背後,卻仍以舊時代的故事做為背景陳設,以穩定政治結構為先面對現況境遇的回應有限,亦未明確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習近平於「二十大」提出的報告初步觀察,雖然不意外是一篇政治文誥,但在實際應面對的關鍵問題卻避重就輕。在重大政治議題方面,從回顧國內問題為起報告揭幕,為習近平近年較受爭議的政策積極辯護。特別是新冠防疫、香港和對台事務。
回應中共一貫強硬地國家主權完整性,習在報告中提到「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推行,卻不見同樣受國際關注的新疆問題。新疆政策攸關「陸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或許表達中共收斂「一帶一路」整體的關注,更致力於處理眼前政治能效更為重要,攸關對台事務的香港問題。
面對美中貿易戰造成的晶片禁制措施,習雖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但通篇未提到芯片(晶片)發展戰略。一方面或許迴避自身的弱項,或是尚無明確的解決方案,但也顯露出對中國一時之間確實暫無措施,甚至也未有具體的相關資源整合的規劃。中國雖然近年在量子科技等領域上有所斬獲,但是在基礎計算機理論和架構上面對美中脫鉤的衝擊仍是一時難解。
對於穩定的追求,不只於政治穩定,更深入發展與社會層次的穩定。將「綠水青山」的表述順序放在國家安全與強軍的篇章之前,更提到要關注弱勢與對內結構性穩定,深根網路於社會各個層面,以及強化風險監測機制。其目的是將中共的統治能力深根於廣泛的社會層面,甚至是氣候與環境議題也要聽習指揮,從而斷絕各種國外公民社會與思想進入中國內部的可能。
面對前國際情勢,報告中對於國際關係的百年變局和大國關係少有著墨,亦迴避烏俄戰爭的中國立場,灰色地帶的論述難以回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更難對當前中國致力的敘事外交加分。習的報告亦未辯證「新型國際關係」與「一帶一路」的關係,反而是與經貿政策形成關聯,更未闡述「一帶一路」面臨的國際發展境遇問題。適逢斯里蘭卡、柬埔寨和寮國面臨「債務陷阱」的疑慮,報告中並未對「一帶一路」提出新的敘事,更未把握國際情勢渾沌的時機,重新詮釋後疫情與後全球化的發展問題。
習在報告中提到經濟政策的部分更是遠離自由市場的精神,雖是應對美中貿易戰的現實,但是近年中國內部「國進民退」的情況已日趨嚴重,未能提出有別於過往依賴房地產開發的新模式。去年開始倡導的「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更成為政治正確的主流論述。報告中提出社會主義公有制度指導市場經濟,並指出共同富裕的精神作為施政主軸,創收經濟成長的序位反居其後。
關於國內產業發展和內需的篇章,面對美中貿易戰的現實,習的論述側重於防禦性作為:擴大內需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甚至包括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這些方向指明中國的經濟將更為封閉,國際資本的進入更得依照內需產業被選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投資上海的特斯拉備受中國禮遇,因為特斯拉電動車能為中國過剩的新能源和鋰電池產業,尋求高附加價值的國際市場出口。
軍事方面,中共以「人民戰爭」詮釋的「灰色地帶衝突」,作為解放軍的法寶,運用龐大的民間與社會層面作為包裝,造成身分、手段以及影響層面判別的困難。未來恐怕以實體形式發展「民間無人載具志願軍」,猶如藏諸學校的網軍;並且加強驅使意識形態相近的媒體與社團,以敘事形式爭奪虛擬場域,恐怕是未來台灣以「四個韌性」所必需回應的課題。
面對台灣全民防衛意志的高漲,以及各個社會階層展現的堅定意志,習只能重申「反台獨不反台灣人民,以及不放棄武力統一」。台灣社會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越強,讓中共難以區分台灣人民與「台獨」,將是反制中國「心靈契合」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中共也未能開創出接觸台灣真實意見的機制,又受到兩岸關係停滯的民間反彈所制約,距離台灣意識的距離遠大於實際的地理距離。
「習近平的二十大」猶如停滯於特定時空,未能回應歷史格局與發展境遇的問題,隱含者小圈子治國帶來的問題。對外主張「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卻在兩岸關係的問題侷限於西伐利亞國際體系的既有框架,亦忽略三十年後的台灣世代對「九二共識」的意見,「心靈契合」終成空想埋沒於歷史洪流。
※作者為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