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座孤島。」長期以來,此話都是中文圈內主流自由派念茲在茲的策反宣傳(為什麼是宣傳?),旨趣當然莫過於追求一個權利自由制度以保障一個世俗的資本主義現代性社會。而今日,對於任何細察過中國現實的人來講,這句話就是天大的諷刺笑話。
中國的高速城市化,中產階級的形成已將近三十年,按同樣信奉線性歷史觀(相對於中共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流自由派看法,革命早應發生。然而,可笑的是,一個高度世俗的不斷靠虛假欲望刺激的景觀社會和消費社會,在弱肉強食的法則下原子式個人之間的互軋是為常態。每個人都應是孤島,在各種不公平之下(但上升管道還在,比如趨於規範的高考和公務員考試制度)才不失為處世上進的最佳「智慧」,這當然有新自由主義大勢的影響,而中國特色亦不能忽視(例如自由派常常提倡法治的功效,為何于中產階級裡形成不了共識?這無疑與利益輸送和法律判決的勾結有關,在中國,沒有法治的受害層的受害程度是極其不均等的,聯合工人和中產爭取法治本身就是鏡花水月)。
「沒有人是孤島,」在今次疫情期間各家自掃門前雪,無論社區街道以致城市省份國家,防控力道最決絕的中國模式就是孤島化主體化盡絕的演繹,吊詭的是它竟是以人道主義(絕大多數人)的名義來進行的,且收效良好,只能再次說明中國作為資本主義現代性最後的試驗場(按左翼學者的講法),其主體哲學的影響(由制度與人組成的場域)會持續強勢下去。
「No Man Is An Island」這句出自約翰多恩的詩的普世宣言,其意義只能變成「我看見非洲小孩挨餓,我也吃不下飯」的主體間憐憫嗎?又或者我們只能從詩末「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裡得到一個功利的警示?其實,作為保持著奠基於流動意識的發問者,我們也許會隱隱約約知感到「沒有人是座孤島」這句話的真確性,但礙於世俗的涉入,很容易就把它規限於超然的道德教條,因為作者在詩中接著寫道「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a part of the main.」我們是什麼?我們的意識,我們所認為的視角從何而來?面對這些最基本的省思問題,若果我們還持著世俗社會本體論的自然態度,對其話語形成的譜系考察不聞不問,對世界經濟政治生活方式沒整全的把握及其批判,那無疑辜負了人奠基於內在流動意識的創造能力。
是故,對在這社會中人人共用的語言的思考批判迫在眉睫,因為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它,說出來的暴力話語對人思考行動的局限可見一斑,例如神州大地上通用的顏值,學霸,正能量,硬體等,幾乎從每個詞切入都能剖析出中國模式的滲人一面。而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更是要從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維度談起,之前西方國家歡迎接納中國進入全球市場並不是什麼養虎為患(典型的自由與專制本體論宣傳)而是資本逐利的使然,非洲的貧窮,變成世界工廠的第三國家環境日益惡劣,貧富差距加劇,通通與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全球化裡的剝削與欺詐有關。
今天,在資訊高度發達,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外面的樓盤一個接著一個建起)的時代,特別在中國,我們還有多少追問身邊事物的興趣與勇氣?我們的思考又能如何突破規訓與規範?沒有人是座孤島的真正普世的希望取決於此。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