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香港紫荊黨

杜心武    2020年12月28日 07:00:00

日前,香港南華早報報導,由三名有內地(中國本地)背景的新香港人牽頭,在今年5月悄悄成立「紫荊黨」。一時之間成爲香港政壇熱話。



 



紫荊黨引起震盪原因



 



紫荊黨之所以引起政壇震動,有六個原因。



 



第一,這是打正旗號參政的第一個「新香港人」的政治組織。建黨目標包括「支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以及支持黨員參與各級選舉等。



 



第二,目標很大。根據該黨的注冊文件,最驚人的是預計成員達25萬人之多。25萬人這個數字非常驚人,因爲目前香港最大的政黨,建制派的民建聯,也不過4萬人左右。25萬人的規模,僅次於工聯會(43萬會員),但工聯會只屬於「半政黨」屬性,會員大多是工會成員,而不是政治組織成員。



 



第三,紫荊黨的建黨目的包括「支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以及支持黨員參與各級選舉等。如果屬實,是香港政壇再次碎片化。六年前,香港從原先的民主派和建制派的二元分立,過渡到「本土派」、民主派、建制派的三分天下。現在「紫荊黨」卻要和建制派爭奪「藍絲」的政治地盤。香港有望從「三分天下」變成「四分天下」。



 



第四,隨著國安法的頒佈,中共鐵腕管治香港已成爲事實。有人認爲,紫荊黨正是「中共在香港的地下黨員公開化」。



 



第五,香港有人宣傳中國要搞「香港換血論」,即以「新香港人」取代「舊香港人」,紫荊黨的出現切合了這種想象。



 



第六,香港2022年有特首選舉,目前正是高度敏感的時刻,各類政治謠言層出不窮。有傳言「新香港人」的代表香港證交所主席李小加是潛在熱門人選。紫荊黨的出現無疑也印證了這種可能。



 



這些説法都不無道理,但也有誇張的想象。比如,所謂25萬人只是一個預計目標,目前還是空中樓閣。這類目標不可當真。對紫荊黨有兩重想象,一是「新香港人」,一是「中共黨員」。但這種理解未必正確。



 



紫荊黨的三位創始人為李山、黃秋智和陳健文。其中,57歲的李山履歷是「生於四川,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是曾任學院院長的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門生,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曾在高盛任職,後來應邀擔任中銀國際CEO。現為絲路金融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瑞信集團董事、全國政協委員。」



 



55歲的黃秋智的履歷為「生於廣州,中學在香港名校拔萃男書院畢業,大學在哈佛就讀,曾任職通用電氣丶麥肯錫顧問公司丶高盛丶花旗銀行丶法國巴黎銀行等,目前是絲路控股董事會主席和首席執行長,中播控股主席」。



 



57嵗的陳健文則爲卓悅控股主席及海富國際金融控股集團主席。卓悅原是一間香港有名的化妝品零售公司,陳在2020年1月收購。陳還是內蒙古政協委員也是香港太平紳士、香港選舉委員會成員,「於中國從事包括商業房地產及多種製造業務在內的直接投資。」其出身地在公開資料中沒法找到。



 



從這些履歷看來,說他們都是「新香港人」未必完全準確。比如黃秋智已經55嵗,顯然不可能在回歸之後才在香港讀中學。很有可能他在回歸前已入籍香港,當然也有可能以前在香港讀書但沒入籍,然後直接到海外發展,之後才回流。但他們的共性無疑是和大陸關係緊密,而且都是有外國讀書生活經驗再回流到香港的「海歸金融才俊」。



 



在香港,粗略地以1997為界,分爲「舊香港人」和「新香港人」。後者是在香港被接管後才到香港的大陸人。應該說,這種劃分很人爲,因爲通過雙程證到香港從1980年代就開始,很難說1996年到香港的大陸人和1998年到香港的大陸人有何實質的差別。



 



香港有人宣傳中國要搞「香港換血論」,即以「新香港人」取代「舊香港人」。(湯森路透)


 



兩類新移民



 



無論如何,在97後到香港的大陸新移民有兩類。



 



一類是通過每天150人的單程證計劃主要依據親屬移民到達香港的内地人。這類移民從港英時代就一直存在,在97後來港的有一百萬人左右。這類移民大部分是平民,也基本融入香港的生活,被建制派和傳統民主派吸納,香港的本土派最排斥這些人。



 



另一類人則是通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納海外專才)、輸入内地人才計劃和投資移民計劃等方式到香港的中國背景的「新香港人」。其中尤以「海歸金融才俊」這個群體最惹人注目。香港金融界是「換血」危機感最高的行業,很多香港本土金融人被這些海歸派擠掉。海歸金融才俊是真正的上層精英,猶如台灣的「天龍國人」,他們高高在上,游離於香港主流社會外。



 



「紫荊黨」正是以這些人為基礎。從社會階層看,他們和普通的大陸新移民有相當大的距離。基於其海外生活經驗,他們或許有政黨政治的體驗,但絕大部分這類人,對政黨政治和競選政治都只是紙上談兵,是鍵盤俠。要他們落手落脚紮根社區搞競選,簡直會要他們的命。這樣已經很大程度注定了他們無法成爲民建聯工聯會這類的建制派,遑論搞群衆運動起家的中共。



 



三類地下黨員



 



同時,紫荊黨不太可能是「中共的香港支部」。中共在香港有大量的「地下黨員」是個不爭的事實。這些「地下黨員」實際包括三類人。



 



一類是本身就是大陸人,被派出到香港的國家機構(如以前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現在的中聯辦等)和國有色彩濃厚的國有企業(如以前的國貨公司,大公報文匯報編輯記者等)工作,再入籍香港。這些人很大程度上依然依附著這些共產黨國家機構。



 



一類是香港人,由中共發展為黨員(如盛傳曾鈺成和梁振英都是港共)。這兩類人很大程度已被吸納入香港的建制派政黨如民建聯和工聯會。



 



一類是以私人身份的移民到香港的大陸人,他們在大陸有黨員身份,但在香港並不特別强調自己的共產黨身份。這病不奇怪,因爲大陸每14人就有一個是共產黨。但至少以前,普通黨員離開了大陸到了海外,除非還在國家機構和國有企業,否則就變成「自由人」,不直接受中共支配。一些成功人士轉而變成了中共的統戰對象。



 



海歸才俊中的黨員比例或許比一般人更高,他們也很可能有「紅色背景」。紫荊黨三人身兼中共黨員身份一點都不奇怪。但值得注意的是,紫荊黨成立悄然無聲,即便被香港傳媒曝光,由中聯辦直接控制的大公報文匯報也避而不談。照理來説,如果是嫡系,必然大鑼大鼓地宣傳。因此,很可能,他們不是「嫡系」,最多只算「庶出」,甚至可能是「統戰對象」也不一定。三人中有兩個是政協委員,政協正是這種被統戰的人爲主的機構。



 



海歸金融才俊爲何要參政?最直接的是,儘管新香港人在香港有百萬之眾,但在主流社會特別是政壇還是邊緣化群體。特別是最近12年,香港人掀起反移民的右翼浪潮,新移民成爲「本土派」輿論的攻擊對象。新移民往往依附於建制派或民主派中的左翼組織,這些黨派能幫助他們爭取權益,但畢竟不是「新香港人」自己的政治團體。金融才俊雖然本身已經高高在上,有社會地位,但在政治上同樣被邊緣化。在這方面,他們倒是和普通的「新香港人」「同病相憐」。於是,金融才俊打著「新香港人」的旗號,希望憑藉打「概念牌」,壯大聲威。



 



海歸金融才俊有過在國外的經歷,在非常國際化的金融界浸淫多年,應該說,他們的視野和中共并不一致。在中國大陸有名的網紅(他本人還是紅三代,前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重夷之孫)「兔主席」的正職就是這類生活在香港的「海歸金融才俊」。他也寫了很多在大陸很受歡迎的關於香港的文章,觀點不外乎是「更熟悉香港版本的胡錫進」,但和中共的作風畢竟還是有差異。



 



一方面,他們不滿香港制度下,香港政府辦事(和大陸相比)總算要依照規矩,認爲這是「港英遺毒」。他們同時也認爲,香港商界特別是地產界不但「壓制人民」,依仗「在地代理人」的角色,對中國陽奉陰違,企圖永遠享用「代理人紅利」。但另一方面,在中國不斷有人鼓吹「一國一制」之時,如何在確保中共對香港的控制同時,保存香港表面上的特色,也是他們的訴求。當然,這也是他們的切身利益(金融業)。於是,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延續符合他們理想版本的「一國兩制」。這就是爲何該黨的建黨目的就有「支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



 



無可避免是一個親中政黨



 



紫荊黨無可避免是一個親中政黨,但這不等於就是「香港共產黨」或「中共香港支部」。相反從政治綱領看來,他們「支持黨員參與各級選舉」等證明,他們希望積極參與西方式的政黨政治,也希望表面上保持香港的特色。他們更像是不滿香港建制派,希望在民主派出局之後的大洗牌中,利用「新香港人」身份政治板塊,爭取建立勢力範圍。



 



如果紫荊黨真的能參與選舉政治,那麽香港政壇將會有全新局面。受衝擊最大的無疑是香港的建制派,因爲紫荊黨正是分自己的蛋糕。關於香港建制派的困局,筆者另文展開分析。



 



但如前所述,中共對紫荊黨看來還舉棋不定。儘管紫荊黨一定是親中的,中共也對他們有絕對的影響力,但追求「絕對安全」的中共,也未必喜歡紫荊黨。如果得不到中共的支持或至少默許,紫荊黨就很難進場。無論如何,隨著「舊香港人」不斷離開,「新香港人」不斷進場,只要香港還有表面上的選舉政治,代表「新香港人」的政黨出現是遲早的事。



 



※國際關係評論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