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有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提出一個政策,就是為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提供不需要頭期款的房貸。網絡上自然有很多反對與質疑的聲音,因為這個政策,從哪一方面看,都是脫離現實的。說白的這政策沒有現實的可行性,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徒具其形。
因為可供質疑的角度和方式太多了,倒容易讓我們失去了焦點,這個政策是怎樣都不可行,沒有實行性,也是會被人罵翻的。只是一個政策會被提出來,並不是因為政策可行,而是政策背後有一套邏輯以及政治基礎,任何不可行,荒謬的政策,都可以有很多的支持者,以及真的會實行。
反對這政策時,自然會有人提出房利美,也就是十幾年前美國次債風暴的故事,就是不負責任的房貸導致了整個房屋市場的崩壞引致金融風暴,而警戒台灣實行這政策會導致怎樣的風險。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倒轉我們是否該留意到一個更重要的點,那就是房利美之所以會形成風暴,自然就是因為他先是可行、受支持,而且市場巨大。
政治這種事情,理性的是政治家或政客謀士,但社會本身卻不是理性的,在民主社會與市場經濟下,集體不理性是絕對會發生的。歷史總告訴我們,政策這件事從不是因為他是有效而且可行而被實行的,而是背後的政治需求導致他被實行的。政策可以被反對,但背後的政治需求卻不會消失。錯誤的政策不等於沒有得益者。
所以,要探究政治需求,那我們得想,那到底這政策客觀來說會是甚麼人得益?
不論是否有這政策,一個年輕人的貸還能力是不變的,借得1500萬然後能還1500萬的年輕人,也就是最後一定要填回這個數字的債,不然就是壞賬。而還款能力,取決於的就是收入加上祖蔭。換句話說,如東你本來就買不起房子(即是你家父母沒錢,你也沒多少),這政策不會讓你買得起,他終究是個貸款,不是補助。
會受惠的人,不是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而是本來已買得起房子的年輕人。不管他是靠自己,還是靠他父母,還是靠他背後控制他的老大,都是沒有分別。買房子就是需要有一個出資者,本來就負擔不起頭期款的人,自然也不可能是出資者。買房子的不是人,而是資金。有沒有頭期款,房子都不是那些資產是零的人可以負擔的玩意。
客觀來說,就是出資者能用更少的現金,去借更多的錢,實際上是提升了槓桿比例。不論現金以何種方式來,結果都是以更少的現金槓桿出更大的融資,導致了市場上流入更多的資金。資金供應增加多,供應不變的結果,必然就是資產價值暴升。
所以絕不是「年輕人買房變易了」,你是無產階級不會因為年輕而變成不是無產階級吧?而且真正的窮人很可能就算有貸款也不敢買那些要押住多年的房產,他們隨時都會壞賬。事實只會是「資金買房變易了,每個年輕人能夠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大的槓桿」。
市場上的資金們,任何擁有資金的人,只要他能夠找到年輕人當人頭,不管是自己的親屬,員工,自己的小弟,作為人頭去啟動這個槓桿。這個槓桿該買甚麼標的,當然也是由資金決定的。有提出說甚麼買到的物業幾年來不能賣的條款,這對於大資本來說真的是多餘的,只要買的物業是他自己旗下直接間接控制的房產,或者自己就是大地主與建商,立即就等於融資套現,還可以操縱與哄抬價格。
至於年輕人是否真的不能受惠?當然能,但受惠的年輕人就是本來跟這些資金有連結的年輕人,例如有錢人的子孫。而不是所有年輕人。真正底層本來就沒有辦法買房的年輕人,就只有兩個結果,第一,是完全無法受惠,第二,是勉強背起一筆明顯地沒有償還能力的貸款,成為準壞賬。所以這個政策,實際上受惠的,當然就是本來就已付得起頭期款的建商,資產家與地主家族,讓銀行提供更多的資金進地產市場。
那主導這政策的利益集團,就是受惠者。既然受惠的是既得利益者,再荒謬的政策還是強大的。拿社會最終會受害當成理由,是沒有人會理會的,公地總是悲劇,經濟與資金鏈的健康性這麼宏大的事情比起眼前的小利誰要關心呢?
至於年輕人,他們大多是看不懂,也不想懂,對他們而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找人做愛或者看起來酷不酷或者虛榮,如果能告訴別人自己是業主就算錢不是自己的,也能夠滿足虛榮,所以他們也不會反對這種明顯最後會提高房價的政策。因為說房價高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才會說的話,大部份人的真正意思是我沒有名下的房子。
但這背後的政治能量是巨大的,原因無他,台灣其實是個安和樂利的社會,和平甚久,豐衣足食,而且社會其實比起鄰近的如香港均富得多,有很高的房產自有率。這社會多的是想要孩子也當業主的父母,也多的是對攤有房子這件事的虛榮需求,我去不同的行業,看到那些年輕人,大家展示自己的成就不是有甚麼知識建立了甚麼做了甚麼功業,而都是講自己買了房,擁有多少房子,拿來求偶或者同輩中炫耀,這種欲望才是真實的。
結果這政見就算是千瘡百孔,也不妨礙他吸引支持者,從不因為他現實可行、公平正義,而是他們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一個已經全民吃飽,全民有書讀,全民有健保的社會,渴求就會變成這樣的東西。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為文透過人文視見,穿梭在東西歷史的誤區與文化硬傷間,懷抱理想但講求務實營運。現居香港。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