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於3月26日與宏都拉斯斷交,媒體提問我國是否正是支持「雙重承認」政策時,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不排除任何狀況,並會認真思考研議如何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外交部次長俞大㵢近日受訪時也表示:我國歡迎阿根廷與中國和台灣同時交往,並呼籲各國對此深入思考。為進一步重申我國的主權獨立,並擴大我國在國際的參與空間,外交部應思考全面推動並促進「雙重承認」政策。藉此增加世界各國對我國之國家承認,並抗衡「一個中國原則」等不實宣稱。
目前我國對於「雙重承認」的態度似乎仍不夠明確,但外交部對於我國主權獨立的重申,近年來已經有了相當的進展。例如外交部在終止與宏都拉斯的外交關係時,就已經清楚指出:「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事實也是現狀」。我國可以琢磨這一段宣稱,讓世界各國在這個基礎上對台灣進行國家承認,並抗衡中國一個原則的錯誤說法(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也就是推動世界各國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台灣政府是由台灣人民選舉出的合法政府。」(下稱「一個台灣」原則)
在實際的推動做法上,應可考慮與現有13個邦交國協商,採納一個台灣原則,明白表示對台灣的國家承認,並且不再認定台灣政府是代表中國的政府。對於與我國友好的國家,也可推動該國採納一個台灣原則,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對於台灣的國家承認並不當然代表斷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當然也不一定要跟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因為在一個台灣的原則下,台北並沒有要與北京爭奪中國代表權。世界各國可以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並同時與中國建交,更可以在承認台灣後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
「承認」與「建交」的脫鉤,主要是為了在國際上製造更多的迴旋空間。當然,即便只是國家承認,中國對此勢必會施加相當壓力,而這也不見得是每個國家所能承受。因此在推動一個台灣原則時,可以採取較為彈性的作法,例如該國使用可考慮「認知」、「了解」、「注意」等較為彈性的用語來表述一個台灣原則;甚至若該國外交體系評估政策上無法承認台灣,亦可考慮由國會決議來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並敦促行政當局儘速承認台灣。藉這些不同強度的作法增加世界各國對於我國的國家承認,進而推動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在國際推動雙重承認,並促使各國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台灣政府是由台灣人民選舉出的合法政府,將可確立台灣不再追求中國代表權的立場,各國對於台灣的國家承認與中國代表權兩不相干。這樣的策略另一個優點是,這不再是台灣主動「宣告獨立」,而是被動的被承認,並且也可以解決國際法學理上對於國家承認是否為國家的必要條件的問題。而各國也可視局勢採行不同強度的宣稱,設置不同階段的里程碑,持續往「正式承認台灣」的目標邁進。這不僅與事實相符,而且也具備國際法上的規範意義。是時候用「一個台灣」來驅散「一個中國」的謊言了。
※作者為台中市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