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吃了幾頓飯,順便做了些「碎石子質性民調」。
老人家怕打疫苗會出事,只打了一劑,怕到在家躲著不敢出門好幾個月;小朋友原本是柯粉,後來是英粉,現在全都沒感覺了,只願幫幫有私下吃過飯,相處起來還不錯的朋友選選市議員。老朋友看透世間人生百態,專心做他的廣告業務,不想再碰任何政治人物。在路上繞了一個半小時才載到我的計程車司機,罵完小英罵柯P,怎麼共存根本沒個指引沒個邏輯?國高中停課,結果滿街國高中生,沒打疫苗的小孩卻還得上課。怕升級管制再度重創經濟餐飲,週日路上卻反常的空蕩蕩,原本週日必塞車的基隆路高架,居然來去自如,大眾被恐懼圍繞,不知道可以相信誰?自動居家隔離,最後還是傷了市面經濟。
河道上依然藍綠互幹,壁壘分明,卻都沒發現自己的髮夾已經插到滿頭滿臉像個針包。去年痛罵快篩試劑的,現在忙搶忙PO快篩結果。之前狂罵疫苗會打死人的,現在群聚排隊搶打疫苗。真不知這些大人們是怎麼想的?如果病毒弱到如同感冒,吃普拿疼就會好,那確診數就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反該是處理流程與重症收治方式。例如:不舒服就去買快篩,快篩陽就去PCR,PCR陽性就先居家隔離,發高燒或呼吸不順便該由醫院收治,簡單四步就清楚了,物料不足就快點補貨,何必成天搞些新名詞來弄得所有人暈乎暈乎,不知所措?
我覺得這隻「歐米恐龍」(Omicron)恐怖的不是會攻擊肺部,而是會攻擊腦部,尤其是沉迷在政治與選舉者的腦神經系統。不信你看,精神科醫師最近好像比專家小組還專家了,連政治人物都把他當九天玄女了。有的人想選桃園市長想瘋了,槓上自家黨主席,落得個「他強由他強,小強落雞湯」,自己燙熟了也就算了,本可以贏的一鍋好湯也給他毀了。沒想到殷鑑才不遠,另個黨也有條小龍想學小強來強搶台北市長?還有搶不到名額的人大酸初選不公,讓鄉民大嘆「皇子玩不過臨幸」,莫非在演後宮甄嬛傳?堂堂黨主席罵自家中評會主委是誰家的狗?還道歉得不甘不願,結果把能幹的「人」全都趕跑了,群組裡酸他們家應會提名湊足「101忠狗」。還有個空姐候選人,先說陳時中顏值不夠,八大上班會被打槍;後說韓國瑜骨灰都會燒出黨徽,讓人懷疑她是不是仙女下凡,不過頭先著了地?不小心把腦子給摔壞了?
最近跟很多人喝咖啡聊選舉,但這些陷在政治泥沼中的人們,多半滿頭滿腦不過想套幾個金句來PO個文,或出幾個點子來打死對手,或找組人來包裝洗地做網軍。拿前面那些具體政務問題來問他們,答案永遠只有兩種:執政的總說自己做得不錯,只是宣傳不夠,被人潑了滿身泥漿。在野的總是夾著髒話痛罵一番,卻又提不出更好辦法,也解釋不了政策這麼爛,自己現在怎能還好好的坐在這裡吃飯罵人?前者的邏輯從黃大洲時代就有了,三十年來沒啥長進。後者的態度也野蠻得無甚區別,只是不同條腿在同樣的膝反射動作。奇怪的是,政府或立法院裡藏龍臥虎,各黨派一堆官員和助理都有相當不錯的學養,對議題的研究也很深入,怎麼一到了政治人物們的嘴裡胃裡,不但沒有好好消化成為腦補的養份,反而全成了大便或穢物,拿來丟人卻讓自己先丟了臉?
這陣子的感覺是,也許台灣已走到了一個時代的盡頭,行銷的招數已經差不多用盡了,人們也看到膩了。就像金融業,成天出一堆次級房貸之類的怪招,就差不多走進泡沫化了,而泡沫遲早會破,只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破?當行銷手段接近泡沫,接下來比的又回到政治人物們的價值、思維、眼光、洞見、品格、與邏輯能力,是這些頭皮以下的東西,而不是那些臉皮與頭皮外層的東西。那些漂亮的政治口號、怪異新鮮的名詞、自吹自擂的讚譽、看起來很有學問的廣告金句,在邊際效用遞減律作用下已經顯得腐朽。
人們需要看到的是亂世中明確的指引、準確的預判,具體的行動,由主角的表情、動作、場景、配角們的搭建,所組成的一整套「故事」,讓人們可以「聽其言,觀其行」,自由心證而能贏得眾人信任,一起朝向一個目標前進。而金句或標語、梗圖,只不過是為整個故事畫龍點睛的那一部份,不可能獨立而存在。真正能夠驅動人們認同的,是你的行為、你的思想、你的決策、你的堅持,以及你選擇這條路徑前進所呈現的結果,而不僅僅是你的話語,你的表達、你的宣傳。
有人找蘇轍教小朋友寫文章,蘇轍回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上樞密韓太尉書)。政治人物也一樣,在這個全世界政經局勢都在劇變衝撞,從科技到社會,從管理方法到政治理論都在典範轉移的時代,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好看好玩的政治玩偶,而是一個真正能夠信任,能夠指引方向的人物。一個能夠贏得大眾信任的政治人物,不是每天跟著聲量或民調起伏的投機政客,而是能夠「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究天人之際、識事理之常、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豪傑之士。也許這樣的不世出人才太過難得,但有志於從政的人們,更該逼自己往這樣的境界修鍊,而不是當了兩天官,屁股就翹起來,整個人飄上天的浮誇屁孩。
而選舉,考驗的不只是聲量,更考驗著平日的為人處事。與其上節目搏知名度,還不如開直播讓大家看見你的言之有物。但言之有物不是那個行銷團隊能夠幫忙做出來的,關鍵還是在候選人本人。因為當你選上後,你才是那個有權力做決定的人,人們需要的是你的判斷力,再多能人異士也只能從旁協助,而選舉,正是在檢驗你的判斷力、說服力、魄力、與承受壓力的心理素質。
台灣面臨著很多亂七八糟的事,需要一整代腦筋清楚的政治人物們來一一清理。而2022與2024這兩場選舉,正在考驗台灣選民們與政治人物們的集體智慧。也許想要參選的人們,不用確診也隔離幾天,沉思一下,對整個台灣,都會是件好事。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