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主運動萌芽於一九二0年代「文化協會」推動的「台灣新文化運動」,一九九六年終於誕生第一任民選總統,然時至今日殖民國、祖國和新國家三組概念,仍不斷考驗著台灣人的抉擇。衝突、對話、反省,二十一世紀台灣真需要再一次的文化運動,因為台灣的希望在於人民的抉擇。四月二十八日值舊金山和約七十周年,日本放棄對台主權後,七十年了台灣能走出自己的國家之路?
〈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在國北師美術館展出四個月,二十二日閉幕。 難能可貴的是策展單位勇氣十足,用心將台灣大事紀與世界年表對照,年表中凡中華民國紀事都是放在世界史欄位,如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叛亂條例」,置於世界史而非台灣史欄,清楚定位國民黨政府是外來統治者,台灣主體立場清晰,台灣是台灣人自己的新國家。
表中書寫: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代理盟軍軍事占領台灣(或稱為接收)。用「占領」二字的描述,我感到振奮,似見新的「正常國家」希望之光,然在會場中卻有中華民國光復派者不滿叫囂為祖國抱屈。悲,台灣是分裂的國家。
儘管文協政治運動的發展,於一九二七年分裂,左派菁英成立不同的陣線組織,起而行以工農運抗爭,手段較早期蔣渭水等提倡文化啟蒙路線更激烈,然這些精英仍在與日本殖民政府鬥爭中生存下來。
珍貴的百年老照片呈現一個世代知識菁英鮮活的生命力及理想主義的高尚情操,然痛心的是,先烈勇敢抗爭於日治時期,卻遭迫害死亡、入獄、出走於蔣政權統治時期,如認同中國是祖國的藝術家陳澄波竟死於祖國的二二八屠殺;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客籍小說家、作家、聲樂家、劇作家的「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一九五二年死於鹿窟事件……倖存者終生抑鬱緘默,如王白淵因二二八事件後株連入獄,經歷殘酷打擊,出獄後在極度肅殺、高壓的政治環境中,少時銳氣不復見,在禁聲的年代便無作為。祖國比殖民國仁慈?殖民國僅止於日本帝國?
文協提倡的民族覺醒、反抗精神,雖歷經文協分裂而頓挫、一九三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興起而遭壓制,然真正斬斷台灣文化根苗,壓抑民族自覺與反抗精神的是國民黨高壓統治,一整代台灣各界菁英遭迫害,抑制文化創造,弱化了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人因驚嚇過度,成了徹底軟弱禁聲的族群。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更需要一個文化覺醒運動,凝聚台灣意識,透過對話、反省,終能做出光明的抉擇。本土政府應有計畫、有目標提出文化戰略,諸如此類展覽不妨在北、中、南、東各挑選一個大學的美術館巡迴展,帶動各區公民思索;文化重建,需要做的太多,不該再禁聲,補助鼓勵文化人勇敢凝視那個蒼白的年代,創作出植根土地具台灣意識的好作品,轉型正義的目標族群的和解、台灣公民意識的落實終能達成。
※作者為前台灣美術基金會董事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