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灣生技缺的最後一塊拼圖──國際引路人

Siegfried Gschliesser(史格瑞)    2021年11月23日 00:00:00

國發基金向來是支持台灣生技產業的主要投資夥伴,至 2021 年 6 月止國發基金直接投資生技公司共 19 家,總投資金額約新台幣 52.49 億元,泛鴻海集團此次投資台康預計募集總金額50.32億元,相當於過去國發基金挹注約總生技產業的四分之一,連郭董也投入了如此鉅額資金,是否代表台灣生技產業投資的東風將至?



 



政府在2003年設立南港生物技術園區, 20年來台灣成功在國外取得新藥藥證、上市並獲利的只有一至兩家。台灣生技業缺少國際合作經驗,尤其針對新藥研發及取得藥證上,主要都是以歐美為主要市場(佔世界市場的70%),而台灣藥廠缺乏歐美藥廠的人際網絡及藥證申請的經驗,進軍國際市場最佳的解決辦法,是找一個了解當地藥證法規及擁有新藥開發資源的合作夥伴,像是健亞生技針對中國市場找石藥集團,因華生技找南北藥業,逸達找金賽藥業、安成找香港維健。順藥找上海醫藥、太景將布利沙福轉給韓國GPCR Therapeutics生技、近期新聞曝光的藥華藥找奧地利的AOP、台康找Sandoz及東洋製藥找Inopha…等案例,上述公司都是台灣生技醫藥要敲開國際大門的試金石夥伴。



 



一般而言,任何藥品進入當地市場均需要取得在地藥證才能進行販售。以太景生技為例,為進入韓國市場,授權旗下的抗生素新藥太捷信(奈諾沙星)及布利沙福等權利授權給韓國引路人GPCR Therapeutics公司,委託GPCR Therapeutics負責韓國的研發、生產、查驗登記與銷售;同時太景也將上述藥品授權給中國的浙江醫藥供其負責中國市場;加拿大Luminarie公司則負責太捷信的北美市場開發等事宜。



 



台灣並不缺乏前端的新藥開發能力,且新藥開發機構很多如國家級中研院、國衛院、學研單位及財團法人DCB…等,但將新藥帶進臨床試驗階段後成功上市所需的成本及風險太高,非台灣一般公司所能承擔,要進入國際勢必得借助東風。上述太景的案例只是生技圈一角,台灣生技要進軍國際,得儘早找到階段性的資金與資源和未來可能的合作藥廠,才有機會在進軍歐美市場的同時拿下了全球的市場。



 



※作者為前美時執行長暨總經理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