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病毒像風 防疫不可能沒「破口」

陳嘉宏    2021年08月16日 07:02:00

台灣與帛琉重啟旅遊泡泡,未來只要在當地做完PCR,回到台灣機場檢測後,即可以「5+9」方式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民進黨立委楊曜對這個作法深不以然,他認為為了一個經濟效益不大的國外旅遊,卻退縮防疫措施,「3+11殷鑑不遠,5+9恐添變數」,要求政府應阻絕病毒變異株於境外。



 



面對質疑,陳時中說,帛琉目前只有台灣團可以去,當地成年人也100%都已施打疫苗,且長期都沒有相關案例,疫情基本上是安全的;但相關的檢疫措施,會隨時滾動式檢討,也會視帛琉對外開放的情況而定。



 



不開放邊境就不會有風險,楊曜的說法很有道理;不過,陳時中對於帛琉環境的評估同樣有科學證據。況且,類似帛琉這種小規模試點也可以作為台灣未來大規模開放邊境的經驗累積,是個符合台灣與帛琉雙邊利益的作法。台灣既然不可能長期閉關自守,那就只能面對風險,管理風險,繼而希望未來能控制風險。



 



把防疫當風險管理,其實就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在因應COVID-19病毒的日常。例如新加坡,在歷經今年四月底五月初的每天確診數破千例的大爆發後,最近慢慢控制住疫情,又開始開放高風險國家人員入境,甚而打算在9月逐步開放經濟、旅遊活動,以此強化自己的防疫韌性。但事實上,過去20個月,新加坡已經鬆綁收緊了無數回,如果每一次疫情突增就要追究政治責任,恐怕再多的衞生官員也不夠換。



 



同樣的問題在台灣,不去理解「3+11」決策的兩面性,而只把它當「破口」,對防疫決策人員並不公允。如果防疫只要「嚴格」就好,那過去20個月以來,的確不會有「3+11」的問題,也不再有陸生陸配境外生入境的問題,更別再談「外交泡泡」、「旅遊泡泡」了,反正只要「阻絕境外」就是最高的道德。但,這是我們要求的政策品質與政務官典型嗎?



 



所以,「破口」不是個好說法,它代表一個標籤,甚至是一個汙名;既認知「破口」是一切病毒的源頭,就表示任何一個確診者都不能放他進來;但以病毒目前變異狡猾的程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過去20個月來,台灣透過強悍的邊境管理,將大多數的病毒阻絕於境外;再透過完整的社區監測系統與基層醫療網,儘早發現殘餘的病毒,並將之消弭於無形。即使發生了五月的這場大爆發,我們也不像同為防疫優等生的越南、韓國、日本、澳洲一樣,一路糜爛破敗下去。昨天,美國確診7萬例,日本確診2萬例,台灣本土確診只剩2例,幾乎已經快達到本土清零,但還是有人哭天喊地要疫苗、要究責,甚至揚言要「法辦」陳時中,這是什麼樣的平行時空?



 



病毒像風,我們無法阻擋風的前進,就如同無法躲開病毒的穿透。既無法完全決定病毒會不會進到台灣,但至少可以決定面對病毒的態度。用團結取代謾罵,用體諒代替究責,有「破口」就努力地縫合,這才是台灣抗疫成功的來時路。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