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案例出現 是不是又要講入境普篩了

林艾德    2020年12月22日 23:12:00

最終,本土案例的出現不是因為沒有普篩的移工,而是時常接受篩檢的機師。



 



因為人類的盲點,導致我們在恐慌時就會做出自認安全但實則不理性的決定,最常見的就是侯友宜這類入境普篩仔,因為機率這個概念就躲在盲點裡,不使用理性分析的人無法理解。



 



例如篩檢準確率95%,你被篩檢出陽性應該要多緊張?95%的準確率感覺很準吧?彷彿你就有95%的罹病率似的。



 



如果看最近的入境統計,台灣10月份共有4萬多人入境,其中確診41個案例,大約是千分之一的機率,假如我們採取入境普篩會發生什麼事?這4萬入境者中會被驗出2000個偽陽性,這41個案例會被驗出39個真陽性,所以總共2039名被驗出陽性的人裡頭,只有39個是真的,機率是2%。



 



也就是說,當你入境時被驗出陽性,你以為自己95%是中了,但其實只有2%的機率,而後續醫療資源的浪費及排擠效應,更增加了疫情失去控制的可能。



 



所以至今,防疫中心只在連續驗出菲律賓確診者時對該國入境者進行普篩,後來也因為普篩無症狀者最終確診機率太低、過於浪費資源而喊停。



 



會把2%的事情當成95%,並不是在說人民都沒有理性。如果今天是買除濕機,大部分人都知道要理性分析,但政治決策離人民很遠,人民對政治的判斷通常不會立即影響到他的生活,沒有直接利害關係下,人都習慣使用直覺而不是理性判斷。



 



這種習慣在社會上造成不理性的風氣,而一個政治人物的品德,就在於他要如何面對這種群眾不理性。在侯友宜的位子上,不可能沒人跟他分析過,但對他而言,普篩明顯就是一個「看似更嚴格、也更順應民心」的舉動,所以他寧願把2%的事情說成95%,因為恐懼跟害怕會讓人民更依賴威權,混亂中也更需要一個鐵碗硬派的政治人物,這就是威權警察體制出身的他奪取更大權力的最好機會。



 



台灣時不時就會有人出來懷念戒嚴,如果陳時中的位子換成侯友宜,我猜我們離疫情爆發以及後續的大規模管制也不會太遠,因為這就是他們習慣被管理的方式,跟戒嚴一樣,看似嚴格有效,實際上是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分配跟利用,大幅降低行政效能,也經不起任何檢驗。(文章轉載自作者臉書​)



 



※作者為皮格子 Leather Lattice 樂團主唱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