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業:農業科技整合應朝向資本市場大步向前邁進

焦鈞    2021年04月14日 07:00:00

政府在2016年提出「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其中新農業的創新表現,著實看不出亮點;既然國內長期游資充沛,房市過熱已危及經濟穩定性,此刻政府應正視農業結構根本問題及未來可能挑戰,以國家發展高度引導資本市場資金到「新農業/農業科技整合」領域,才是正途。



 



根據Ericsson& Arthur D. Little的報告,到了2026年5G+IoT全球產值將達到1.3兆美元,可惜的是農業領域卻只佔1%,居各項應用之末,所謂的「農業4.0」仍以無人機空拍取得的資料應用為出發,未能從產業鏈的角度思考。另,根據財團法人台灣農學會去年底召開的論壇上,農政部門提出「5G時代下的農業大未來」,特別聚焦在透過科技手段提升「農業的韌性」,期望達到「農畜可溝通、知識可紀錄、經驗可計算、風險可預測」。



 



綜觀目前國內農業與科技整合,仍以政府領頭發動點火,以示範點方式推動。對農民生產者而言,如果有補助,花的是政府的錢,能夠有「免費的」東西可用,也就樂而為之;反之,如果補助取消,農民生產者對於科技運用又看不出實質效應,這樣的應用可能就無疾而終。因此,不論是農業4.0,還是5G時代下的農業物聯網應用,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科技鑲嵌農業能夠帶給農民的好處是甚麼?就農業政策高度,固然擬訂了非常清晰的戰略路徑,但對於農民生產者而言,科技使用多代表著付出的成本要怎麼回收,則是更現實問題。



 





農業政策的科技方案補助,與農業產業的商業營運模式之間,顯然已存在著巨大鴻溝。圖為中華電信「農業物聯網,ai管理顧田」獲2020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中華電信提供)


 



農業政策的科技方案補助,與農業產業的商業營運模式之間,顯然已存在著巨大鴻溝。政策高度著墨於整體農業發展方向,但落實到每一個農民生產者身上,卻是科技結合農業後的商業模式是甚麼。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必須經過市場的檢證,特別是資本市場是否認同這樣的商業模式,加上農業4.0的科技導入都已非個別小農生產戶可以承擔,農政部門在點火之後,是否要認真思考倒入資本市場對新農業領域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評估,適度地讓政府資源退場,或許才能找到符合台灣市場運作的5G+IoT架構的新農業解決方案。



 



5G+IoT的新農業解決方案,優先要面對的是農產品的產銷問題,從「農食鏈農業」角度既要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也能同時解決生產者的痛點,讓產銷失衡問題不再是雙輸。單就此一課題,資本市場豐沛的資金活水,才有機會擺脫產銷失衡求助老天、奢望政府的惡性循環;讓科技幫助農民,精準生產與行銷,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消費者也同時買到更物超所值的產品。資本市場有殘酷而現實的生存法則,會讓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在資本市場運作機制汰弱留強下,台灣農業體質結構方能浴火重生,擺脫弱勢產業宿命。



 



資本市場對農業產業上層結構的影響之外,主張民間資本力量大幅介入農、科整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生產數據資料數化位的「落地」的重要性;國內固然有不少優秀的IoT業者介入農業生產端,但也有不少國外業者賣技術到台灣,使得國內農漁畜生產數據因此被「存放於海外雲端」。官方需留意的是,在技術研發與移轉過程中,技術是否成熟、技轉是否落實,資料反饋到農漁畜生產者身上的質量有多少?也因為缺乏這些精準而完整的農漁畜生產統計數據,造成農業政策制定了落差,也更凸顯農業4.0的發展腳步得再加快加大。



 



新農業要走向資本市場,成功路徑只有一條,就是打團體戰。個別小農必須團結在一起,共同思考如何在創造自身差異化之外,更要能夠異業結盟,在農漁畜生產管理、物流、品牌、行銷、通路之上,橋接IoT科計元素,回到商業運作邏輯向資本市場勇敢地說明新農業的未來展望,以及新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差別又是甚麼:在資本市場運作中,農產品價值不應再被低估,農業生產利潤也不該再繼續悲情主義。躲在政府補助政策下被保護的傳統農業,會是沒有未來的產業。



 



讓我們今天就與過去舊農業思維揮手道別,一同攜手朝向充滿挑戰與各種可能的台灣新農業道路前進!



 



※作者為策略顧問公司執行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