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後疫情時代與恢復正常生活的條件

藍士博    2021年06月21日 00:00:00

後疫情時代,想要恢復正常生活,至少要符合兩個條件:



 



一、客觀條件是疫苗施打覆蓋率,這必須仰賴國產疫苗。



 



二、主觀條件是停止對於開放、解禁政策的污名化與獵巫。



 



後疫情時代,武漢肺炎會朝「流感化」發展,確診數字在歸零與染疫之間擺盪。重點已經不是殲滅病毒(人類唯一消滅的病毒是天花,沒有其他),而是面對疫情的正確處理程序(SOP),以及怎麼恢復過去的社會秩序。



 



防疫就是防守,「分流、疫調、匡列、隔離」都是以限制民眾的生活便利為代價。長期來說,防疫不可能沒有破口,甚至於防疫越成功,民眾期待放寬、解禁的訴求也會越強。



 



一、為了避免疫情死灰復燃,疫苗確實是較具主動性的防禦工具,但也不是萬靈丹。打過疫苗還是有可能確診,最直接的問題是現在國際市場上有錢也買不到。



 



所以開發國產疫苗的重要性就在這裡,在缺乏國際疫苗時,可以藉由國產疫苗提高覆蓋率,縮短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



 



然後現在有人開始醜化國產疫苗,這幾天甚至是誇大AZ疫苗的後遺症。



 



我敢保證,再過幾天又會是同一批人假哭說「老百姓的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



 



二、另一方面,則是我們應該避免在日常討論中將桃園、萬華等任何地區比喻為破口,因為那終究是一種污名化。



 



至於將疫情延燒簡化為因為防疫制度鬆綁或特定人士,則是一種獵巫。



 



污名化與獵巫絕對無益於恢復社會秩序。



 



比如說:這幾天我接到一些業者陳情,他們目前因為防疫無法營業,生活面臨困境。希望能夠爭取有條件開放,讓他們可以開始營生。



 



但對方也說「大概是太敏感了,沒有政治人物敢接我的陳請書。」



 



當這個社會明明就有逐漸開放、恢復正常生活的需求,卻有人一直將關於防疫政策的討論予以獵巫的時候。



 



有哪一個政治人物敢去承擔「防疫解禁」的政治責任呢?



 



連提出來討論都不想吧!



 



事實上,經濟民生就是防疫下個階段的挑戰。想要恢復正常生活,卻一直污名化國產疫苗;想要振興民生,卻將討論是否鬆綁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標籤、獵巫……恢復正常生活的日子恐怕遙遙無期。



 



※作者為台灣基進桃園黨部執行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