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造成猝死嗎?答案在疾管署與健保署的資料庫

李建璋    2021年06月22日 07:00:00

原本預期熱烈的老人疫苗接種忽然冷了下來,揮之不去的猝死陰影,讓老人抗疫的腳步躊躇不前。老年人原本就有較高猝死風險,會不會是因為時序的相關,以及新聞放大鏡效應導致疫苗猝死風險被放大?這也是我心中期待的答案。但是作為一個流行病學家,我的訓練告訴我,要嚴肅面對另一種還沒被否定的可能,AZ引發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增加猝死風險。



 



那麼,科學上應該如何證明AZ疫苗和死亡的因果關係?



 



第一個基本功是逐案病歷回顧(Death review)尋找可確立死因,借鏡歐洲廣泛注射AZ國家經驗,如果死亡病患發現有A Z引發 VITT (Vaccine Induced Thrombocytopenic Throbmbosis)的情形,同時排除其他直接死因,可歸因為疫苗導致的猝死。然而,診斷VITT需要實驗室以及影像證實,猝死病患如果沒有解剖、留下血液標本、以及進行死後影像檢驗,無法診斷VITT。因此我們要建立相關機制,收集死者資訊。同時,就算病患解剖沒有VITT,醫學上還是無法完全排除AZ 間接增加猝死的風險。



 



醫學要了解AZ是否有其他誘發猝死生理機轉需要時間,但是流行病學家可以先從數字進行因果推論,不斷更新,滾動回答。



 



要解答AZ 猝死風險,需要「四期」臨床試驗。因為國產疫苗的高討論度,三期臨床試驗的目的和方法,現在已經全民琅琅上口。三期試驗是上萬人隨機分配,在真實世界測試疫苗的保護力和安全性,也是FDA上市的關鍵。 但是,如果有一個更罕見、例如,每十萬人增加一人,但卻是足以危害生命的副作用,三期人數不足,就必須由四期臨床試驗解決。猝死或血栓都就符合這些條件,罕見且致命。



 





要解答AZ 猝死風險,需要「四期」臨床試驗。(攝影:陳愷巨)


 



四期的基本精神是在台灣人群中,找一群年紀健康相仿,沒有施打AZ的對照組,分析血栓或猝死的背景發生率,如果疫苗組沒有增加相關發生率,那麼可以繼續施打,否則,必須利用數據分析去界定高危族群,告知民眾相關風險,由民眾自主決定並且預設補償機制。



 



要進行四期必須要有收集全民健康大數據的基礎建設,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這個條件,台灣得天獨厚、和北歐以及北美是世界少數有條件進行高品質四期臨床試驗的國家,因為我們有舉世稱羨的健保研究資料庫,可以提供適當的對照組資料,只要健保署及時整理相關資料,去隱私,提供公開資料供學者申請,快速公布分析結果供各界檢驗,就能讓數據說話,化解疑慮。施打AZ的丹麥與挪威已經做了最好的示範,利用國家健保資料庫完成了四期試驗。



 



那麼,現在還欠甚麼東風呢?



 



東風是串聯,疫苗施打紀錄在疾管署,健保資料在健保署、病歷資料在各大醫院,串聯起來,疫苗安全的真相才看的見!過去,串聯涉及許多行政關卡,病患授權,但這些都比國際買疫苗容易,COVID是最好的數位轉型加速器,防疫下半場正是資料科學家可以上場得分的時候,我們可以立用資料科學的力量搬開疫苗安全的大石頭。



 



※作者為台大醫院臨床副教授、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擔任理事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