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教師會館競圖又見「危老條例」開後門

徐鉦儒    2020年04月08日 07:00:00

台北的教師會館於年初發起拆除重建的招標競圖,上週公佈結果由「邱文傑+黃珠茵建築師事務所」得標。教師會館原案由已逝的張昌華建築師設計,其主要特色是出挑式立面,以及東西兩側具粗䊯主義的樓梯間;有論者認為張昌華的原設計有擬仿Marcel Breuer 的舊Whitney Museum(1966),因為不是我想談的重點,在此存而不論。



 



以得獎作品為例,其保留原方案(白色部分)的立面,以及後方黑色部分重建部分,明顯可以看出在過往都市計畫規範的建蔽容積,以及經危老條例獎勵後的容積所呈現兩相差距。



 



何以都市計畫未經通盤檢討,中央政府就大開這種獎勵容積的後門?都市計畫訂定的建蔽容積當然有其在房地產市場上的需求,但它同時也暗示了一組關於城市生活的想像,透過建蔽跟容積所控制的城市密度來予以控制。即便有論者質疑這種數字工具對於城市生活、規劃的適切性,提出應該更積極的加入「都市設計」的概念於公部門的都市規劃體系,但應該也不是如危老條例一般直接放棄守護城市天際線的高度限制。



 



依照危老條例的時程獎勵,如果在三年內提出申請可以給到1.4倍的基準容積,反映在各方案的設計成果便都有一種國中生或高中生會經歷過的突然抽高的現象,同時也反映競圖在建築計畫訂定的缺失;如果僅只是全盤的接受這種如上天賞賜的容積率,卻不加以規範失控的建築高度對整體城市景觀的破壞,如果只是思考危老條例對旅館營運的成本利潤,而不去思考台北教師會館在台灣現代建築史的定位,甚至它對於南海學園一帶整體都市景觀的影響。



 



即便有論者認為應該在事後公開所有的競圖參賽資料以檢視比賽的公平性,或者設計成果對整體環境的影響;但如果我們跳開了建築計畫對整體環境更直接的破壞,即便各路參賽好手提出各種優秀的提案,也難抵既有的「去歷史」「去城市」「去正義」的前提瑕疵,而充滿各種「轉大人」一般模糊曖昧的視覺成果。



 



※作者為空間專業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