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 台灣應更現實回應地緣境遇

湯名暉    2023年01月01日 07:00:00

自2016年政黨輪替以來,台灣的生存境遇挑戰日增,雖然兩岸關係缺乏對話是因素之一,但是歐亞大陸整體的地緣環境卻猶如發酵的酒桶,台灣無法置身於整體的境遇之外。在大國之間權力競逐的作用之下,更使得歐亞大陸三側的邊緣地帶同時震盪,中國、俄國、朝鮮和伊朗四國之間的連續動作,更形成相互制衡之勢,使得美國無暇周全,德法等國也逐步增加國防預算至GDP的2.5%,為潛在的衝突進行準備。



 



歐洲地緣動盪 競爭者亦伺機東亞



 



2022年二月延燒至今的俄烏戰爭,更被其它地區地緣競爭者視為機會。由於戰事鄰近歐洲文明發達地區,更伴隨潛在的核武威脅,隨著戰況變遷,俄國更將影響擴及戰場之外,運用各種超軍事手段發動經濟、能源和人道問題,使得美國和西方國家得一改2021年前的印太戰略風潮,回頭關注自身的文明發軔之地。位處東亞邊緣地帶的中國和朝鮮獲得緩減壓力的機會,並且進一步嘗試突破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既有的安全存在。



 



2022年尚未結束,朝鮮便發射近90枚導彈,創下近年來對日本和韓國頻率最高的紀錄。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更發射導彈穿越日本上空,不只是時隔五年再現的高強度威嚇,在時程上更有跟隨中國腳步的意味。 8月份,中國導彈甫侵擾日本專屬經濟區(EEZ),面對南北相繼而來的威脅,更促成日本一舉提高2023年的防衛預算制510億美元,幅度高達22.3%。



 



置身整體地緣境遇 台灣難以自外



 



回顧2013年之前的日本《國家安全戰略》,表面上是應對朝鮮的威脅,而中國次之,但是在2007年8月已埋下轉折的伏筆。安倍晉三的首次首相任期內的印度行程,曾在德里提出「形成更廣大的亞洲」,其內涵更早來自於日本外務省於2006年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直到2012年12月,安倍於第二任期發表「民主的安全鑽石」,日本的戰略主軸才展現其真實存在,基於地緣政治學者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的邊緣地帶論,整合相同價值的關鍵盟友,防範中國壯大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2017年後更陸續被美歐各國採納,發展出各自的印太戰略。



 



從結構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同樣位處邊緣地帶的台灣,台灣早已在各強國的安全論述與體系的覆蓋之下。面對與日俱增的現實壓力,加強安全的投資已不是單方的意願問題,而是在美國、北約甚至日本的結構下的必為之舉。



 



迴避地緣境遇 後果更為難料



 



2016年以來解放軍持續施加環台壓力,2018年香港國安法更為台灣帶來危機感,加上近期俄烏戰爭戰場無情的光景,更讓台灣感受到壓力的真實性。第四次台海危機過後,日本與台灣再次感受到「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現實,更由於相近的價值認同,地緣政治和國際秩序,台灣與日本的境遇更近於兩次大戰的比利時和法國。



 



一次大戰的比利時積極與法國共同作戰,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之前成功滯延德軍對法國北部進攻的日程,粉粹德軍謀求速戰速決的「施里芬計畫」,讓德國陷入未能充分準備的漫長戰爭。反觀二次大戰的比利時,拒絕西方盟軍穿越自己的國界,擔心此舉將破壞中立地位,但是無論比利時努力保持平衡,最終仍慘遭德國於十八天內亡國,整個西歐也隨之快速淪陷。



 



更古老的例子可以從羅馬征服希臘地區得出相同的觀察,西元前200年之際的第二次馬其頓戰爭期間,希臘大多數的城邦恐懼羅馬於前次戰爭期間的殺戮,而未與羅馬同盟。然而,馬其頓作為半島上對抗羅馬的主要力量,同時擁有較強大的海陸軍力,但多數城邦卻以獨立性為由而拒絕同盟,羅德島甚至還協助羅馬。然而這種表面的中立未能讓希臘其它城邦避開戰火,在馬其頓國王菲力五世失敗之後,羅馬公然違約駐軍於各個城邦,從此希臘地區的政治獨立性走向終止。



 



以生存為目標 以文明爭取機遇 



 



近期台灣熱討論國防議題實屬良好的公民社會表現,尋求避戰的前結構問題來自於台灣的能動性不在己手,在於既有的整體地緣境遇,台灣與鄰近各國很難不現實回應。從美中兩強的權力競逐來看,台灣要能擺脫震盪更有難度,即使拒絕結構性的安全投入,也難以自外於某一個大國的體系。



 



米爾斯海默在《大幻象》(The Great Delusion)指出,美國提供友好政府金錢、武器和其他資源仍難避免失敗,其原因來自於社會工程的困難與複雜性,這是自由主義難以避免的問題。當大國得面對自由主義的困境,作為體系與地緣境遇的一員,採取現實主義與鄰邦同步,實乃為自身生存的負責之舉。若能在生存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揮文明與地緣的雙重優勢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或將跳脫西方歷史敘事的模式,爭取更多的生存機遇。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