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入侵」不是「開戰」 但普丁的牌只能打到這裡

高達美    2022年02月22日 13:55:00

俄羅斯總統普丁當地時間21日宣布,已承認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DPR)和盧甘斯克(LPR)兩個自治州為主權獨立國家,並將派駐維和部隊進駐。一時之間,國際媒體紛紛形容,烏克蘭要開戰了、俄烏戰爭一觸即發,戰爭還沒發生,似乎股市與社群的紙上戰爭已經開打。



 



烏東一面倒親俄



 



事實上,俄烏、或是美俄「開戰」的機率幾乎等於零。所謂「開戰」要有清楚的定義,烏克蘭被第聶伯河一分為二,因為宗教與歷史因素,東南部一面倒親俄,西部則大多反俄。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時,烏克蘭西部人民暗助德軍,而非蘇聯,這是政治現實及歷史仇恨。



 



2014年2月,烏克蘭東南部親俄勢力與烏克蘭政府軍在頓巴斯地區交戰,國際調停後,俄羅斯、烏克蘭、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四方簽署《明斯克協議》,烏克蘭給予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這兩州的自治權,兩州仍留在烏克蘭領土內,但兩州的領導人仍聲稱將持續爭取獨立。



 





俄羅斯武器駛進烏克蘭東部。(推特截圖)


 





普丁發表電視演說承認烏克蘭東部2共和國獨立地位。(湯森路透)


 



早在今年2月15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國會)以351票贊成,16票反對,1廢票通過了承認頓內次克和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的法案,並要求普丁即刻簽署該法案,普丁只是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子,拖到北京冬奧20日閉幕後再簽。消息宣布後,兩個自治州的居民上街大肆慶祝、大唱俄羅斯國歌;西部地區如首都基輔等地居民則痛批普丁,這就是當前的烏克蘭。



 



美國拜登也隨即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公民跟烏東兩個自治州有任何經濟往來,至於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意義也不大,因為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俄羅斯有否決權。最根本的原因是,烏東兩個自治州的居民,大多力挺俄羅斯,烏克蘭軍隊如果冒然介入,想以武力扭轉情勢,除要面對俄羅斯維和部隊,更是與自治州人民為敵,裡應外合之下,極可能一敗塗地。



 



開戰是把大軍開到烏克蘭西部



 



如果「開戰」,那代表普丁把大軍開進烏克蘭西部,準備推翻其政權。但這場梭哈,普丁的牌,也只能喊到這。原因之一是他如果大軍開進烏克蘭,全面佔領,那往後將直接面對北約大軍,再也沒有緩衝區。原因之二在於拜登手上還握有金融制裁的利器。俄羅斯與中國不同,金融體系與國際密切接軌,普丁一旦打入烏克蘭西部,拜登只能祭出最嚴厲方案,切斷俄羅斯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繫、甚至把俄羅斯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雖然歐洲銀行會損失對俄羅斯債務,但盧布已大眨、物價飆漲的俄羅斯,肯定有金融風暴。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之所以無法成為強國,在於軍事力量依舊龐大,但經濟不振,所以普丁需要美歐的安全承諾,就是北約東擴到此為止,有和平穩定的環境,俄羅斯才能拼經濟。既然各方都不想全面開戰,接下來的發展,極有可能就是坐下來再談判,但烏東兩個自治州實際上脫離烏克蘭控制,恐難以逆轉。普丁來這麼一招,北約短期內也難接納烏克蘭。



 



中國立場尷尬



 



至於引述普丁所說「烏克蘭是我們自己的歷史……的一部分」來警示民進黨政府,那是張飛打岳飛,烏東局勢與亞太情勢,風馬牛不相及。中國外長王毅說過,北京對烏克蘭危機的立場,就是遵守《明斯克協議》,結果俄羅斯先公然毀約,無異打了中國一巴掌。此外,如果順著俄羅斯的做法,尊重兩個自治州居民的自決權,那也應該讓台灣獨立。立場尷尬的中國,在聯合國也只能說些勿把衝突擴大的場面話。



 



台灣真正應該關注的是,近年中東歐如波羅的海三國、捷克、科索沃及波蘭等與俄羅斯有歷史仇恨的國家,在美國決定壓制中國的戰略後,白宮在中東歐國家築起抗中俄防線,上述國家也紛紛強化對台關係,如今中俄因利益先抱在一起、普丁恫嚇烏克蘭,其實也在恫嚇其他前蘇聯聯盟的國家,這些國家之後在諸如台北代表處改成台灣等議題上,是否更為謹慎,才是我們要留意的地方。



 



※作者為國際關係研究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