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在紐約住了40多年,總要記錄一些紐約的浮光掠影。在紐約生活,求學或工作,不可能不接觸到猶太人。
相信大家都聽過愛因斯坦,也知道他在紐澤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工作,這是一個純理論研究的學院,不授予學位。
事實上,這研究所與普林斯頓大學沒有關係 猶太人斑伯格兄妹Louis & Caroline Bamberger 在紐澤西開設百貨公司,沒有子嗣,運氣很好,在1929年世界大蕭條前幾個月,把公司賣給世界最大的百貨公司梅西(Macy),用這筆錢,在1930年創立的。
梅西百貨公司,以前幾乎是紐約觀光客除了自由女神、帝國大廈之外最喜歡的打卡景點。老闆伊西多·史特勞斯(Isidor Straus)也是猶太人,1921年,死於鐵達尼號船難。他的弟弟奧斯卡(Oscar Straus)1906年當上老羅斯福總統的商業與勞工部長,是第一個進入美國政府內閣的猶太人。
事實上,美國在1920年代發生過反猶太人運動(Antisemitism),由當年全世界最大的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老闆領軍,包括當時第一個飛越大西洋的民族英雄林白(Lindbergh),還有甘迺迪總統的父親等,聲勢浩大。1930年代又發生一次,猶太人不但可以化險為夷,還逆向成長。
當時反猶風潮到什麼程度?連梅西百貨公司老闆的兒子,哈佛大學畢業,也沒人要賣房子給他,只好在公園大道Park Av.買一塊地自己蓋。
在更早之前的1877年,猶太人大銀行家塞里格曼(Seligman-美國總統格蘭特 Grant的好友,幫忙買下巴拿馬運河),被拒絕入住紐約沙拉脫加(Saratoga)大聯合溫泉飯店(Grand Union Hotel),引起軒然大波。(註一)
有鑑於此,猶太人在1913年成立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維護猶太人的名聲與利益,迄今,影響力仍然強大。
即使不在金融圈,也一定聽過華爾街,它是全世界金融中心的代名詞。為什麼叫「牆街」(Wall Street)?17世紀,荷蘭人為了對抗英國人和印第安人,用木樁和圍欄建起了一道牆,隨後,沿著牆圍,商業漸盛,買賣股票和債券的的商人,也逐漸集中在這條街上。後來,各路英雄在此競逐,逐漸發展成世界金融中心。
1699年,英國人拆掉城牆Wall,變成了街道street,華爾街Wall Street這個名字,由此得來。
1624年,荷蘭西印度公司取得紐約,荷蘭人稱此地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安平──鯤鯓,用澎湖拆下的材料建造城堡,稱為奧倫治堡Orange,以紀念荷蘭國父奧倫治親王,後來才改建為磚牆熱蘭遮城(Zeelandia),也因此,台南縣市整合為院轄市,參選人許添財,賴清德,蘇煥治都以重建熱蘭遮城為口號。
猶太人在30年後的1654年抵達紐約,由於所有移民都要在紐約港口的埃利斯島Ellis Island檢疫並辦理入關手續,因此,猶太人多聚集在緊鄰中國城與義大利城的紐約下東區,後來有了地鐵,部分猶太人分散到布朗區Bronx,布魯克林區Brooklyn,皇后區Queens等,然後拓展到費城Philadelphia,芝加哥Chicago等大都市。
1848年,加州發現黃金,一些猶太人跟著「黃金熱潮」Gold Rush 來到加州,那時加州正在拓荒,沒什麼反猶意識,猶太人如魚得水。加州現在有二個參議員,都是猶太人,其中一個范士丹(Feinstein),曾任舊金山市長,猶太人在加州也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猶太人在紐約的影響力就更不用說了。紐約市長有三個猶太人,分別是賓姆 (Abraham Beame)、郭德華(Edward Koch)和彭博(Michael Bloomberg)。事實上,應該算四個,因為紐約一個機場拉瓜地亞(La Guardia),是以前市長的名字命名,他的母親也是猶太人。
1609年,受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英國人赫得遜(Hudson),找到一條紐約入海口,溯河到底,把那地方稱為奧倫治(Orange-記念荷蘭國父荷蘭親王),英國取代荷蘭,入主紐約之後, 才更名為奧本尼(Albany),即今天紐約州首府。
為了感念赫德遜的發現,這條河就被命名為赫德遜河。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就在河畔,胡適,黃仁宇等,都有回顧他們在哥大「赫德遜河畔」的日子的文字。
林茂生,父親林燕臣,出身台南府城,長老教會牧師,是第一個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士,第一個留美博士,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1929年,返回台灣前夕,洛克斐勒家族在哈德遜河畔捐建的河岸教堂(Riverside Church)完工,林茂生在教堂的彩繪花窗上落款「上帝是愛」後,放棄指導教授提供留美任教的機會,回到故鄉,在台灣大學任教,卻在二二八事件時,被國民黨殺害。林茂生的題款,至今依然清晰,哲人卻已模糊,思之,無限唏噓。
身為台灣人,來到紐約,必須到廣場飯店(Plaza Hotel)朝聖,因為,這件「四二四刺蔣案」的歷史案件,證明台灣人也有「LP」,並非都是孬種或「見風轉舵」的投機者。
1970年,蔣經國訪問美國,下榻曼哈頓廣場舉館(川普住在隔壁二條街,第凡內珠寶公司 Tiffany 在隔壁一條街)。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秘書長賴文雄(台大政治系講師)及盟員黃文雄(政治大學新聞系,康乃爾大學博士班),鄭自才(成大建築系,黃文雄的妹夫)與黃晴美(黃文雄親妹妹)四人事前開會決定刺殺蔣經國,表達台灣人要求自決與自由的決心。賴文雄建議抽籤由誰開槍,黃文雄自告奮勇:「 這裡只有我沒有家累,不必抽了,就我來!」,義薄雲天!
黃文雄的妹妹黃晴美比男人更猛,當日她把槍藏在自己的包包,伺機遞給自己的親哥哥,不惜哥哥遭遇不測。她自小優異,成績頂尖,卻不是書呆子,而是如以色列唯一的女總理梅爾(Golda Meir)夫人,萬夫莫敵!要知道,當年的白色恐怖,任誰聼到調查局,警備總部,無不腳軟。更何況是藏槍?可見她早就視死如歸!
蔣經國抵達前,飯店前的噴水池周遭,大約有二百個台灣人在那裡等待抗議。蔣經國被簇擁到飯店門前,黃文雄拔槍襲擊,美國警衛發覺,將他的手往上一托,子彈偏離射穿旋轉門玻璃,其他警員將他壓制在地,他對警察們大喊:「讓我像一個台灣人站起來 !」「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 ! 」
五十多年過去了,驚天動地的歷史逐漸褪色。但是,台灣人在世界的能見度卻逐漸明亮,經濟角色不可或缺。
台灣人,是不是已經個個像黃文雄,像個台灣男子漢,頂天立地?
※本文作者在紐約經商超過40年。2016年結合台灣各界旅外人士在華府創辦「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是美國以台灣為研究核心、規模最大的智庫,尤其効法猶太人捍衛以色列的精神,從而影響美國外交。本系列則是作者首次分享自己紐約經商有成的「江湖撇步」,尤以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經商法則,和個人紐約商戰實務作一對照與記錄。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