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饕吃豬肉會特別挑選「梅花肉」部位,但近日有網友指出,這部位是打針首選,有些豬甚至會出現病變腫瘤。對此,農委會特別澄清說明國產毛豬在屠宰過程,均經過屠檢獸醫師逐頭檢查,多年來已建立完整肉品檢查及汰除機制,如有發現不合格之肉品,均判定廢棄不會流入市場,衛生安全無虞,消費者可安心食用。
有網友在《爆廢公社》臉書社團發文指出,一般人都認為梅花肉的肉質軟嫩、油花分布均勻,但很不幸的是,該部位是豬隻「打針的首選」,而每隻豬打針後出現情況不盡相同,可能出現綠色、淺綠、淡黃色等不同肉瘤,但也有些呈現粉狀、膏狀,甚至是水狀,其中以綠色膏狀味道最難聞,「像排泄物一樣臭」。
他還稱,肉販會將這些病變的位置切除,切乾淨後再擺出來賣,最怕是外表看起來乾淨完整,試了幾刀也都沒有瘤,但內部藏有腫瘤沒被發現而賣給消費者,因此不是肉販故意欺騙消費者,而是沒處理乾淨。可是,他也說,但並不是所有的豬都會有這種病變的腫瘤,他個人估計,約10頭豬大概6-7頭或多或少都有,真正健康又漂亮豬就比較少了。且這狀況非常普遍。
文章一出,引起農委會注意,晚間農委會發文澄清,針對媒體報導日前有民眾在臉書社群中提問「買了梅花豬肉回家後,發現肉裡有異狀」之貼文,引起廣泛討論,特別說明,豬肉梅花肉多半位於豬隻肩頸部位,肉質軟嫩,油花分布均勻,深受消費者喜愛,惟因豬隻跟人一樣,在生長過程也會予以完整之防疫措施,如在頸肩部注射疫苗,少數豬隻的梅花肉會出現肉瘤等現象,一般肉販會將這些部位切除,只要清除乾淨,不會影響肉質之衛生安全。
另台灣冷凍肉品工業同業公會亦說明,豬隻疫苗注射已行之多年,且為正常之防疫措施,不影響肉品品質及衛生安全,且因肩頸部位屬較常注射疫苗之位置,偶有發現因注射造成之腫脹,為屬正常之現象,肉商在販售時,也會仔細清除,不會影響肉品安全,消費者可安心購買。
農委會最後強調,配合產地清楚標示及落實市面抽查與邊境管理,迄今均未檢出異常或不合格之豬肉產品,消費大眾的權益均獲得確保。該會也持續與衛福部、教育部緊密配合,全面盤點國產豬肉上下游溯源並規劃妥適管控措施,讓全國消費者及學童午餐均可享用衛生安全國產豬肉,確保國人吃得安心又健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