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女神郭婞淳帶「婞念」衝東奧 「最大對手是自己」盼破雙紀錄

鍾裕能    2021年07月24日 07:00:00

人美心更美的「舉重女神」郭婞淳,在東京奧運女子舉重59公斤級項目中可說無人可敵,是中華隊最穩的「金希望」。但她的目標不只摘金,還列出高標準的「破奧運紀錄」和「世界紀錄」。郭婞淳說:「最大的對手是我自己。」



 



 



破3項世界紀錄 勁敵紛缺席料奪「金滿貫」



 



郭婞淳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創下58公斤級挺舉142公斤的世界紀錄後,成為台灣舉重的偶像,隔年她又在雅加達亞運會上奪得金牌。生涯已累積亞運、亞錦賽、世錦賽、世大運的金牌,並保有女子59公斤級抓舉110公斤、挺舉140公斤和總合247公斤的3項世界紀錄,只要再添奧運金牌,就能完成「金滿貫」。



 





我國舉重好手郭婞淳2018年在雅加達亞運女子58公斤級比賽奪金。(資料照片/美聯社)


 



對於東奧,郭婞淳深知每位國人對她奪金的期待。「每個人都希望我能得到它。有壓力,但這也是我不想讓每個人失望的動力。」這也是她不斷鞭策自己的「婞念」。



 



由於疫情的緣故,北韓未參加東奧,使得抓舉前世界紀錄保持人崔孝辛被迫退賽。另外,里約奧運金牌的泰國選手蘇甘雅(Sukanya Srisurat)遭到禁賽,中國評估郭婞淳實力太強,刻意閃避這個量級。今年獲得過歐錦賽59公斤級金牌的亞塞拜然女將柯斯托娃(Boyanka Kostova),雖曾放話「只有郭婞淳是對手」,卻再度被驗出服用禁藥,由於她前科累累,不僅被取消參賽資格,生涯也可能告終。



 





 



幾位主要對手都缺席,讓郭婞淳更沒有威脅,但她反而認為,「競爭是進步的動力,遺憾的是她們不能參加奧運會。但我的目標是一樣的,我最大的對手是我自己。」中華舉重隊總教練林敬能則引用美國職籃NBA退役球星布萊恩(Kobe Bryant)的名言「就算比你們強,還是比你們更認真」,來形容這位愛徒,始終不敢鬆懈。



 





「就算比你們強,還是比你們更認真」,中華舉重隊總教練林敬能用名言形容郭婞淳的努力不懈。(取自郭婞淳臉書)


 



在東奧59公斤級的14位參賽選手中,郭婞淳的成績可說「完勝」所有人。以今年總和最佳成績來看,她領先次佳的委內瑞拉費谷洛亞(Yusleidy Figueroa)高達29公斤,與第3的越南黃氏緣更多出31公斤。而生涯最佳總和成績,郭婞淳也高出第2、3的日本安藤美希子22公斤、黃氏緣24公斤,只要不受傷、正常表現,金牌幾乎已是囊中物。



 



總教練林敬能說:「這面金牌是一定要拿下的!」但仍不敢大意,「不管對手的狀況如何,最重要的是維持自己訓練的計畫和節奏,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朝奧運目標邁進。」



 



 



「挫折是最好的安排」 2度奧運失常淚崩自責



 



2012年,郭婞淳在倫敦奧運初試啼聲,因太緊張表現失常,僅獲第8名;2016年里約奧運,被看好摘金,卻只奪銅,賽後還一度淚崩。「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希望在2016年獲得金牌,但我沒有做好,我一直在想要獲得金牌,我太自我意識了,沒有保持專注。」回想起里約奧運的失敗,郭婞淳仍耿耿於懷。但她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



 





郭婞淳赴日本前穿「婞念」T恤喊:「婞念是翅膀,將帶著我飛翔」,盼在東奧順利摘金。(取自郭婞淳臉書)


 



生涯第3度征戰五輪殿堂,郭婞淳在出發前收到海外粉絲的鼓勵信息,準備好,囡「與槓鈴共舞」。她說:「我希望能以一種流暢而美麗的方式舉起重量,打破對舉重的刻板印象。」



 





 



 



27歲達經驗顛峰 盼在東奧「玩」出金牌



 



已經27歲的郭婞淳,自認現在是技術、經驗最成熟的顛峰期,也更能在比賽和訓練中找到平衡,知道如何適當的休息和放鬆。她說:「經過這麼多年的比賽,我覺得這一屆奧運是最能好好『玩』的一場比賽,不是不重視,反而是用更輕鬆的心態去面對,才會有好成績。」現在,就等她27日在東奧「玩」出期待的金牌。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