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米酵菌酸怎麼產生?如何避免? 「9種食物、4大類食材」最危險

上報快訊/賴姵霓、袁維駿    2024年03月29日 08:55:00

素食餐廳「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造成2死5重症。衛福部昨天(27日)與多名專家開會推測「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可能性極高,毒物專家指出,該毒素少見卻十分可怕,只要1毫克就會致命,死亡率達4成以上,且沒有解毒劑,只能以相關支持性療法來治療。



 



米酵菌酸是什麼?如何產生?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毒素最早在印尼發現,當地一種名為Tempe bongkrek的傳統椰子發酵餅引發中毒,進而得知這種毒素。



 



米酵菌酸出現在米製品居多,像是粿條、腸粉、河粉、年糕、糯米、湯圓等,還有久泡的木耳、銀耳等,食物在發酵過程受到椰毒假單胞菌(學名: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 Burkholderia gladioli)汙染變質,細菌進而產生米酵素酸,通在溫度22至33度、PH值中性的環境中最易繁殖。



 



營養師程涵宇也說,米酵菌酸中毒大多爆發在溫暖的月份,其中95%發生在5月至10月;發生高峰月份為7月,在亞洲和非洲曾報告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主要與變質或發酵食品有關。



 





米類製品若遭椰毒假單胞菌汙染,可能就會產生米酵菌酸。(擷取自microbewiki)


 



米酵菌酸特性



 



顏宗海表示,台灣過去從未發生過米酵菌酸食物中毒,但印尼、非洲、中國都有案例,米酵菌酸少見卻致命,因為毒素會直接攻擊人體細胞負責製造能量的線粒體,影響細胞呼吸,只要1毫克就會致命



 



程涵宇也提到,米酵菌酸無法加熱殺菌,即使攝氏120度加熱1小時,毒性仍在,且米酵菌酸無臭無味,無法從外觀上發現,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潛伏期為1至10小時,主要影響器官為肝臟、大腦和腎臟。



 



容易有米酵菌酸的食物



 



程涵宇表示,米酵菌酸最常出現在濕米粉、濕冬粉、腸粉、河粉、米線、久泡木耳及銀耳、涼皮、發酵玉米麵等9種食物中;至於食材部份,澱粉類產品(小米、糯米、高粱、馬鈴薯)、銀耳、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椰子製品等4類食材,只要變質都可能受到米麴菌酸的污染。



 





久泡的木耳及銀耳容易產生米酵菌酸。(翻攝自網路)


 



吃了米酵菌酸症狀



 



顏宗海說,吃下遭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類似急性腸胃炎症狀,與目前個案症狀相同,嚴重者可能在1天內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達4成以上。現階段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如呼吸衰竭就插管、休克就打強心劑。



 



程涵宇補充,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症狀,包括不適、頭暈、嗜睡、出汗過多、心悸、腹痛、嘔吐、腹瀉、血便、少尿、血尿等,患者檢查期間的發現包括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黃疸和四肢僵硬、嗜睡、譫妄、休克、昏迷和死亡。



 





 





 



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指出,預防食物中毒5大原則如下:



 



1、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澈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



 



2、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



 



3、生熟食分開: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



 



4、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 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注意保存溫度:低於 7℃ 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另外,一旦發現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應迅速就醫,並保留剩餘食品檢體,將其密封並留存於低溫冷藏,但不可冷凍,並通知衛生單位。



 



如何保存食物?



 



林杰樑醫師團隊也在臉書上列出10種保存食物的方法:



 



1、冰箱具冷藏冷凍功能但是沒有殺菌功能,只是延緩食物長菌的時間,所以食物長期放冰箱還是會腐敗



 



2、冰箱只能放7成滿食物,這樣才能通風維持低溫(食物不要擋住出風口)



 



3、食物的危險溫度是7 - 60度,若要冰存的食物不需要放涼再放冰箱(以手碰觸容器覺得熱不燙手就大約是65度左右就可以放冰箱)



 



4、當天煮的米飯沒吃完,可在熱的時候(如第3點的溫度)用保鮮盒盛裝封好放冰箱冷凍 要吃時再蒸熟即可。



 



5、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



 



6、乾貨要泡發最好先用水沖洗一下,然後用乾淨的水泡不要超過4小時或每4小時換水不要泡超過24小時,最好置放冰箱泡發。泡發的水若產生黏液軟爛就丟棄,泡發好的食物趕快料理。



 



7、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8、食物若變味變質腐敗發霉絕對不要入口。



 



9、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



 



10、生熟食物必分開處理,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



 



衛福部昨晚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一案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邀集感染科醫師、毒物專家及食藥署、疾管署、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環境部化學署等單位人員,與收治個案的新光、馬偕、北醫、三總等醫院代表一起討論。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中毒個案在吃完粿條或河粉後,均出現急性肝衰竭,引發後續器官衰竭或重症等,現在專家都討論是偏向毒素,且推估米酵菌酸可能性高,但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後續將會檢驗昨天在現場稽查帶回的35種食材,並針對食餘和病人檢體的檢驗有初步方向。



 



出稿時間:3/26 10:40



更新時間:3/29 08:55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