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家都設立了為公益服務、塑造國家文化的公共電視台,公共電視台往往是由政府提供財政支持,而不插手干預製播內容。
然而各國的管理制度、組織、以及經費來源不盡相同,亞洲的公共電視台設立更與各自國家的歷史有關;由於公共電視由政府支持,公共電視的人事安排、或是執政者的距離往往被放大檢視,甚至存在誤解。
長年關注公共媒體的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接受《上報》採訪表示,全世界大部分公共電視的管理模式,是由政府提名及任命董事、文化部門提供財務支持、若要擴張服務則須廣電管理機關審查同意,至於製播的內容,政府一概不管。
馮建三以最知名的公共電視《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BBC》的組織架構經過數次變革,曾以董事會及信託基金的模式管理,在2010年時曾想擴大服務,在英國增加到4個頻道,但美國影視巨頭華納兄弟、英國影視大亨梅鐸等企業遊說英國政府表達反對,認為BBC將和他們競爭觀眾,最終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將其申請的4個頻道砍成2個。
《BBC》的經費主要來自每家收視戶繳交的每年157.5英鎊(約台幣6000元)「電視執照費」,大約佔了75%,其餘來自節目版權的銷售;第二大公共媒體《第四台》(Channel 4)則主要依靠廣告獲益。
其他國家的公共電視也有仰賴廣吿營運的,例如《法國二台》、《法國三台》、《法蘭西24電視台》(France 2、France 3、France 24)等,後來法國公廣2008年在時任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özy)主導下,限制廣告播出;西班牙公共電視台《RTVE》則耗時3年多改革,在2010年才完全拿掉廣告。
馮建三補充,《法國24》原本的經費有三分之一來自廣告、三分之一來自執照費、三分之一來自政府撥款,後來要限制廣吿收入時一度引起抗議;西班牙則是立法要求電信業者、商營電視台等繳交「公共電視稅」以支持RTVE的營運,當時不願多交稅的業者還告到歐洲法庭,後來西班牙政府勝訴。
北歐國家的公共電視則沒有廣告,例如《芬蘭廣播電台》(Yle)仰賴廣播稅,並從2013年起根據個人收入級距收取,低收入戶和未成年人可以免交;挪威也以類似名目課稅支持公共媒體。
在亞洲,公共電視的出現則與各國政治歷史有關,例如泰國公共電視在2008創設,起初是前總理塔信(Thaksin)擁有的私人電視台,後來政變時被軍方徵收,在倡議者的推動下轉成了公共性質;經費則和其他國家不同,是來自於菸稅收入。
《日本放送協會》(NHK)是東亞最早成立的公共電視台,依靠和民眾收取收視費營運,《NHK》的收視費和《BBC》的執照費不同處在於,若在英國不繳交執照費卻仍觀看《BBC》的節目,將負上刑責;日本則無拒繳收視費的罰則。
《香港電台》(RTHK)的營運形式則是公營,裡面的員工有公務人員身份;馮建三表示,儘管和其他國家以獨立機構營運的模式不同,但在歷年調查,《RTHK》都是香港最受信任的媒體。但是,在香港反送中運動後,《RTHK》製播多年的時事諷刺節目《頭條新聞》黯然停播,其是否還能保有自主性有待觀察。
台灣的公廣集團則包含《公視》和《華視》,《公視》一年法定預算只得9億台幣、由文化部捐贈,規模遠遠小於其他國家的公共媒體;《華視》則至今仍仰賴廣告收入,須自負盈虧。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劉昌德表示,早期公共媒體、公共電視的成立是以國家為出發點,出於公共財的概念,不為執政黨或政府服務,例如《BBC》在二戰期間的發展與英國的戰爭宣傳需求、以及文化上的國族需求有關,需要塑造國家文化。
《BBC》從廣播開始發展,後來進入電視時代,同樣的任務繼續延續,其中也包含為英國國民服務。《NHK》同樣在為國民服務的基礎上,形塑日本價值,再現國家文化並進行傳承。其他稍晚成立的歐洲國家公共電視台,也多強調為國民服務、理解國家文化。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