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口旅行途徑、氣候模式以及飛蚊分布,研究人員企圖找出茲卡病毒(Zika)擴散路線,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居住於非洲與亞洲總人口中,約有26億人未來可能暴露在感染茲卡病毒的風險下,易受影響的國家包括:印度、中國、菲律賓、印尼、奈及利亞、越南、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這份研究結果刊登於《刺胳針》
Scientists try to predict Zika's path; virus could affect 2.6 billion people in Asia, Africa. https://t.co/4EJgZkqctq
— The Associated Press (@AP) 2016年9月2日
不過,研究人員指出,此數據可能高估了風險人數。巴西疫情爆發前,茲卡病毒曾出現於非洲、亞洲、太平洋群島,但目前無法明確得知曾受茲卡病毒影響的國家,因此無法得知國民是否因此發展出免疫抗體;另外,約有2/3的感染者不會出現症狀,或僅出現輕微症狀,因此可能逃過監控機制。
1947年首次於烏干達發現茲卡病毒,主要由埃及斑蚊傳播,當時並沒有造成大型威脅。直至去年巴西爆發感染案例,病毒迅速擴至中南美洲,才釀起全球恐慌。目前已知病毒對孕婦威脅最大,可能破壞胎兒腦部,造成「小頭畸形症」(microcephaly)。
Cuba reports success in containing Zika virus 6 months after nationwide campaign of spraying, quarantine efforts. https://t.co/U4mhaT0spl
— The Associated Press (@AP) 2016年9月2日
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茲卡病毒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流行於至少70個國家。過去幾周,新加坡感染案例已破百,並開始擴散至美國佛羅里達州。除了飛蚊傳染外,茲卡病毒傳染途徑還包括性行為、血液傳輸。
「此份研究或許可以協助資源有限的國家對抗茲卡病毒,使資源更加有效率地使用。」康恩博士(Dr. Kamran Khan)表示。康恩博士為此份研究的撰寫者之一,目前是傳染病醫師與研究員。
為了預測茲卡病毒爆發地點,研究人員檢視從美洲感染地區前往非洲與亞洲的旅客,同時評估當地氣候以及蚊蟲數量;此外有鑒於茲卡病毒主要傳染途徑為飛蚊,因此研究人員參考了登革熱傳染模式。
由於茲卡病毒曾出現於非洲及亞洲,「目前沒有人調查過,所以我們不知道哪些人曾接觸病毒。」目前任職於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古斯博士(Dr. Abraham Goorhuis)回應此份研究時說道。
Om 22:00 #VanLiemptLive: Viroloog Ab Osterhaus & internist Bram Goorhuis @AMC_NL. Hoe gevaarlijk is het Zika virus? pic.twitter.com/mvqYeAHq3l
— Van Liempt 1-op-1 (@VanLiempt1op1) 2016年1月27日
2013年至2014年,茲卡病毒曾經肆虐法屬波里尼西亞以及其他太平洋群島。「如果此病毒曾經出現於亞洲,那這次茲卡病毒擴散情況或許不會如想像中那麼糟。」古斯博士表示。不過他也指出,曾感染茲卡病毒的人是否能夠抵抗這波擴散,依然未知。
古斯博士提到,茲卡病毒也有可能逐漸趨於緩和,就如同曲弓熱(chikungunya)傳染情況。其它研究人員則指出,應趁病毒尚未全面擴散前,根除茲卡病毒蹤跡。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