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柯賓最主要的反彈,在於他無法領導工黨贏得選戰,也就無法獲得改變的權力。批評柯賓者認為,他是80年代左派原型的活化石。當時工黨重視推進意識形態的轉換勝於贏得實權。
但柯賓的支持者認為,他是當今政壇少見的誠實左派人士,可以啟發下一個世代的社運分子,讓他們相信在當前新自由主義的社會中,還有別的出路。尤其是他恆常的左派立場,招回了許多已對政見反覆且耍弄嘴皮的政客感到厭煩的人。
「人們為他燃起動力很棒。他們多少是被那份真誠所感動。我想我們突然了解到,我們已太習慣政客說謊。」─ 英國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
但是,這群湧入工黨的柯賓支持者,在全國尺度上仍屬極少數。包括倫敦市長漢恩(Sadiq Khan)與挑戰黨魁的史密斯等工黨成員都認同柯賓是個好人,但他領導工黨日漸左傾,會更加不受廣大的英國人民青睞,距離掌權越來越遠。
延伸閱讀:《「為了需要我們的人民」 倫敦市長支持推翻現任工黨黨魁》
代表中間路線的史密斯在黨魁選舉中也獲得近20萬票的支持,柯賓壓倒性的勝利,不代表工黨已經度過分裂危機。事實上,分裂的危機可能還變得更加急迫了。
25日,支持工黨27年的地區組織領袖費里特(John Ferrett)提出辭呈。他表示,自己長久以來的政治家庭已經不復存在,並呼籲溫和派工黨成員建立一個新的政黨,提供選民另一個選擇。
Calls for a new breakaway party from @John_Ferrett as the #Portsmouth #Labour group leader quits @UKLabour. Here's his resignation letter pic.twitter.com/xRLUvhM3zN
— Jessica Parker (@MarkerJParker) 26 September 2016
同一天,先前表態支持史密斯接任黨魁的倫敦市長漢恩撰文,訴求所有工黨同胞團結起來。他表示,分裂將會是一場全國性的災難,因為英國此時需要一個強健的反對勢力。他沒有在文章中轉而支持柯賓。
「如果柯賓當上黨魁,工黨面臨的不只是1983年或2015年的大選挫敗。等在前頭的會是潰敗,也許滅亡。」─ 前工黨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於2015年
長期駐以色列拿撒勒(Nazareth)的英國記者庫克(Jonathan Cook)7月在個人部落格引用2份研究報告,指出英國媒體持續帶有偏見地描繪柯賓,「並非他無能擔綱領袖,而是他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
倫敦政經學院(LSE)7月發佈的報告顯示,有75%的柯賓報導「不是扭曲,就是未能忠實地呈現他的觀點」。只有11%報導公平地陳述了柯賓的論述。由「媒體改革聯盟」(Media Reform Coalition)與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發布的另一份研究也顯示,即使是受到嚴格中立規範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抨擊柯賓的報導比例也遠高於肯定的報導。
長期關懷社會公義的知名英國導演肯洛區(Ken Loach)在二次黨魁選舉前,為柯賓拍攝長達1小時的宣傳紀錄片。肯洛區表示,柯賓在媒體的呈現對他並不公正,是他決定為柯賓紀錄他與一般人民互動過程的動機。
Here's our film with Jeremy Corbyn - the one the Guardian labelled propaganda. We'd call it a campaigning video. You decide... https://t.co/e2lULFLAlg
— Ken Loach (@KenLoachSixteen) 21 September 2016
劍橋大學歷史教授格斯爾(Gary Gerstle)22日撰文描述西方民粹主義的崛起。他認為,2008年的經濟危機,越來越像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在此之後,撙節政策蔓延全歐,全球化態勢中經濟不平衡的差距越來越大。左翼與右翼的民粹聲勢都上揚,在英國有柯賓與前「英國獨立黨」(UKIP)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在美國則有桑德斯與川普(Donald Trump)。
The media’s depiction of Corbyn supporters is complete and utter nonsense https://t.co/U9xsbVV19u pic.twitter.com/dgYwtSta2i
— Evolve Politics (@evolvepolitics) 12 September 2016
英國環境及政治作家蒙比奧特(George Monbiot)則將金融危機、環境傷害、公共服務的困境、與川普的崛起,回歸到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意識形態運作上,「我們回應這些困境的方式,彷彿它們是彼此孤立的事件,顯然忽視了他們全都受到相同的一套哲學催化或惡化。」
新自由主義是19世紀放任式經濟自由主義在20世紀的復興,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與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常被視為核心的擁護者。服膺新自由主義的政策路線可能包括國有企業私營化、減少政府開支、提倡自由貿易與放鬆管制等。
"Ronald Reagan won the Cold War without firing a single shot." - Margaret Thatcher pic.twitter.com/HAjDVYjMVU
— William Jones (@_WilliamJones_) 22 August 2016
蒙比奧特描述,新自由主義的思想如此普及,現代人很少發現這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在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中,窮人很窮是因為他們缺乏競爭力,被健康運作的市場機制淘汰。如果一個人失業,這是因為他能力不足。工會討價還價,是阻礙社會進步的行動。
新自由主義將公民視為消費者,認為民主決策透過買賣行為展現,並相信「市場」的力量會在自由競爭中給予參與者公平(而非平等)的報酬。但有些人民的消費力比其他人民更強,使得公民的發聲權並不平等,中下階級與貧窮人民感覺受到了忽略。
蒙比奧特認為,新自由主義是一套已經失敗的邏輯。它苟延殘喘到今日的原因,是左派遲遲無法以新的計畫取代它。這也是左派與中間路線現下最大的挑戰。
庫克比喻,英國工黨現況可以美國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概念來理解。孔恩辨識出,一種典範並不只是一項純粹的理論,還包括所有建立在理論上的世界觀與建制成果。當一個新的、更能解釋事物的理論出現時,它無法輕易、快速地取代舊的理論,而要等到舊理論的錯誤夠多,支持新理論的力量茁壯得足夠強大,才能完成典範的轉移。
庫克寫道,柯賓守持的社會主義遵循著歷久彌新的傳統價值,關乎同情、關乎社群與團結。這些是年輕世代在這個崇尚物質、個人主義、且競爭強烈的世界中很少體會到的東西。他們不再信服新自由主義的原則,挑戰既有的典範,讓建制內的高層人士感到了威脅。
What a wonderful end to the campaign: @JeremyCorbyn gets serenaded by choir singing "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 pic.twitter.com/1QJAxeUqM9
— Jeremy Corbyn for PM (@JeremyCorbyn4PM) 21 September 2016
格斯爾認為,民粹主義的崛起、與英國脫歐的決定,可能昭示了自蘇聯解體以來的新自由世界秩序正在瓦解。如果真是如此,這個過程當然不會是井然有序的,也不會只反映在英國與美國兩個國家的政治選舉層面上。
在這個左派應該負起責任,提出新世界秩序規劃的重要時刻,柯賓會不會是適合帶領英國左派走進未來的人?各方期望各異,也將等待時間驗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