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清除太空垃圾誰來買單? 中俄阻撓成最大難題

洪毅    2024年06月01日 11:32:00

隨著太空事業蓬勃發展,「太空垃圾」也就是退役、不再使用的太空載具及其碎片的威脅日益受重視,也有愈來愈多公司提出解決之道,但相較於技術問題,中國、俄羅斯阻撓的政治問題,可能是清除太空垃圾更大的障礙。



 



彭博報導,隨著太空載具發射升空愈來愈頻繁,長期僅止於紙上討論的太空垃圾問題愈發真實,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去年9月向國會發布報告,估計2035年以後,每2年就會有1人死於太空垃圾或因此受傷。太空載具脫離軌道後,並非所有的碎片都會在大氣層中焚毀,今年3月,美國佛州那不勒斯(Naples)1棟房屋就被太空垃圾擊中而受損。



 



太空垃圾也逐漸成為國安問題,專注於人造衛星軌道監控的德國太空公司Vyoma執行長弗雷(Stefan Frey)說,包括美國在內,多國國防部對太空垃圾的關注逐漸增加,因為隨著太空愈發軍事化,提前預警太空資產風險的必要性增加。



 






 



目前繞著地球的人造衛星數量逼近1.3萬個,其中約3300枚已退役或不再使用,其碎片更以數百萬計,而目前仍在服役的人造衛星數量則是5年前的5倍,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3月曾表示,收到申請部署的人造衛星高達5萬多枚,這些當前或未來的人造衛星最終都有退役的一天。



 







 



為了管理太空垃圾問題,不同業者提出不同的巧思,挪威的Solstorm鑽研的方向是,發射小型衛星Nimbus,在靠近太空垃圾時張開大拖曳帆,拖慢太空垃圾的移動速度,使其最終落入大氣層燒毀,第1個Nimbus預計今年底上就會上太空。



 





Solstorm的Nimbus拖曳帆。(取自Solstorm官網)


 



日本的Astroscale及瑞士的ClearSpace,則提出以機器手臂捕獲太空垃圾;美國的Starfish Space則鑽研電子黏合(Electroadhesion)技術捕捉太空垃圾;空中巴士(Airbus)則希望以小型衛星Detumbler,結合磁場降低退役衛星的旋轉速度,降低其威脅。



 



捕捉太空垃圾不但是有相當難度的任務,ClearSpace、Starfish Space都曾失敗過,也所費不貲,「誰來買單」是一大問題,但更大的問題可能是政治問題,因為根據國際法,這些碎片都是原本發射國的資產,這些公司要捕獲這些目標之前,必須得到發射國的許可;考慮到當前的地緣政治緊張,占太空垃圾相當比例的中國及俄羅斯,很可能不會批准捕捉他們的太空資產。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