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登上時代雜誌 蕭美琴以戰貓風格成台美最佳橋梁

洪毅    2024年06月13日 22:30:00

美國《時代》雜誌(TIME)今天(13日)刊出副總統蕭美琴的專訪,稱讚她在台美溝通上的傑出表現,以「戰貓」風格贏得華府朝野兩黨的信任,而蕭美琴在訪談中坦承,她覺得在與美國關係上仍有不少未竟事業,但台灣有「需要她在的職責」。



 



大多數孩童夢想長大成為太空人、消防員或醫師,但蕭美琴則不然。她接受《時代》專訪時說,自己從3歲起開始接受「國際外交訓練」,「我一開始會說話以後,就在台灣阿嬤和美國外婆之間做翻譯。我從小就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我將成為台灣人和美國人之間的橋梁。」



 



蕭美琴不負兒時夢想,從2020年到去年11 月擔任台灣駐美國大使時間,協助兩國政府維持非正式的官方關係。即使三年來,美台往來或多或少受到疫情封鎖的影響,但蕭美琴仍然做出不少成績,例如獲邀參加拜登總統的就職典禮,也成為自1979年以來首位參加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台灣官員。同時她也推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洽簽,還營造出與中國「戰狼外交」迥然不同的「戰貓」風格,在政治對立兩極化的華府,這種魅力攻勢贏得不少支持。



 






 



回台灣擔任副總統,讓蕭美琴未能參與推動下階段的貿易磋商,以及其他促進台美關係的事務,是蕭美琴口中的「未竟事業」, 而這個新職位也讓她五味雜陳。除了闊別長期居住的美國,需要時間適應外,另一大原因是美國只允許台灣民選官員以「過境」的名義造訪美國,蕭美琴不但無法像以往那樣穿梭於華府,甚至很難與仍住在美國的母親見上一面。



 





 



台灣總統賴清德在上任後首次接受《時代》專訪時,對蕭美琴讚不絕口,稱她擔任大使期間「表現非常傑出」,「台灣跟美國在美琴的幫助之下,不僅是台灣跟美國彼此的信任而已,實質上的國防軍事合作、經濟產業合作,甚至各種交流工作,我相信都可以繼續順利進行,因為美琴是成功搭建起台灣跟美國信賴橋梁的重要人士。」



 



《時代》指出,確實很少有人比蕭美琴更適合在台美之間架起橋樑。她在台南長大,少女時期舉家搬到紐澤西州北部,就讀當地蒙特克萊爾高中(Montclair High School),然後從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蕭美琴的傳記中,父親蕭清芬曾提到女兒不搞小圈圈,而樂於與少數族裔交朋友,曾在聖誕節假期把17個異鄉同學帶回家,最遠來自孟加拉;她也曾為1名在課堂上受騷擾的亞裔生仗義執言,「容納不同意見,並不會削弱蕭美琴論是非曲直的正義感」。



 






 



蕭美琴出任賴清德的副手,除了「戰貓」外交風格不同於對岸的「戰狼」,也凸顯兩岸治理上的明顯差異。習近平去年宣布清一色由男性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為1997年以來首見沒有女性委員的領導班子;相較之下,台灣則是由蔡英文連續兩屆出任總統,蔡英文不僅是台灣首位女性總統,更是亞洲首位女性元首。在中共治理日益凸顯漢族男性沙文主義的同時,蕭美琴出任副總統則是彰顯台灣致力於政府高層的多元化,特別是她不僅身為女性,還是台灣人與美國人的混血兒。



 



對於國際孤立台灣,蕭美琴表示不滿,「台灣人對國際孤立,被剝奪成為世界好公民的資格感到忿忿不平」,儘管她也在訪談中說,大家都肩負沉重的擔子,但會滿懷信心的大步前進。



 



另一方面,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美中對立加深,鷹派言論傳遍華府之際,蕭美琴表示,會憂心中國的咄咄逼人,但台灣會站在負責任的那一方,維護和平穩定的現狀。蕭美琴還說,「我們無法承受陷入(美國)黨派衝突」,她會與兩黨合作,確保對台灣的支持是強力、堅定、一致而且是可預測的,「我們希望台灣的民主最終是壯盛的,我們也希望夥伴們的民主也是強壯的,而且能夠有序運行」。



 



蕭美琴在受訪時承認,與過去在華府與眾多人員切磋,參與廣泛議題,掌握世界脈動,甚至直接參與其中相比,現在她處於非常不同的環境,不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永遠歡迎來到台灣的訪客」。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