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3日早晨發生規模7.2的強震,全台各地都能感到劇烈晃動,且已造成多棟建物倒塌,迄今造成9人死亡、近千人受傷,政府與民間力量也已投入救災作業;相較於全球其他曾發生規模7以上強震的地區,台灣蒙受的損失相對較低,專家指出,有賴於可名列全球前段班的出色抗震準備,使台灣在震災中的損失相對受到控制。
根據美聯社報導,太平洋的「火環帶」(Ring of Fire)由多個板塊的交界處組成,是沿著太平洋邊緣形成的地震斷層帶,全世界大多數的地震都集中於此,由於台灣位處該地帶,因此難免必須面對頻繁的震災。
在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不斷推擠之下,壓力不斷累積,並且常常透過地震的方式釋放能量,台灣多山的地貌則使地震威力增強,且經常造成土石流或落石,對民眾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此次震央的花蓮就出現多起土石流,並發生落石擊中民眾致死,以及砸毀車輛的憾事發生。
但報導指出,此次地震規模無論是中央氣象署所公布的7.2,或是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所估計的7.4,其釋放能量都非常巨大,但台灣整體而言損害相對輕微,即便是可感受到嚴重晃動,且人口稠密的台北市亦未傳出重大災情;對此,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高尚行(Stephen Gao)表示,台灣抗震的準備「名列國際前茅」,他指出台灣「針對建物有嚴格規範,且擁有世界級的地質觀測體系,並大力推廣地震安全的公眾教育」。
此外,政府不斷針對現有與新建的建物抗震能力標準進行檢視與增修,雖然可能增加建設成本,但同時也向願意接受檢視的大樓住戶提供補貼,藉此提升配合公共安全政策的意願。
2016年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因為地震而倒塌、造成逾百人死亡的慘劇,後經查發現存在偷工減料的問題,涉案5人隨即遭判處徒刑與罰金。經此事件後,台灣有關單位強化針對學校與辦公場所進行地震演練,並且持續透過手機簡訊與媒體傳達相關提醒與訊息,進一步提高民眾對震災的認知與警覺,高尚行認為前述手段「有效提升了台灣面對地震的韌性,且有助於減低潛在的損失和傷亡」。
報導表示根據USGS統計,四面環海的台灣自1980年代以來,有紀錄的規模4以上地震次數就遭過了2000次,其中更有超過100次規模大於5.5,晚近最嚴重的地震則是1999年、規模達到7.7的921大地震,當時造成2400人死亡、約10萬人受傷,另有數以千計房屋遭毀的慘劇,高尚行指出,「遺憾的是這樣高強度的地震活動,仍將會持續數百萬年之久」,因此「更加凸顯出面對持續的地震威脅,抗災準備以及韌性建立的重要性」。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